话剧《兰陵王》:揭秘面具下的真我
话剧《兰陵王》:揭秘面具下的真我
近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编剧,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的话剧《兰陵王》在国家话剧院剧场完成本轮首演,现场反响热烈,观众掌声雷动。该剧于11月6日-10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连演五场,用“灵魂与面具”的现代寓言故事,为观众带来对于人性、对于命运的深刻思考!
历史原型与艺术加工
兰陵王,本名高长恭,是北齐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他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还因貌美被称为“四大美男”之一。在历史上,兰陵王因功高盖主,最终被堂弟齐后主高纬毒死,其悲剧性的人生令人唏嘘。
然而,话剧《兰陵王》并未局限于历史的再现,而是以兰陵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创造性地发展出全新的故事情节。编剧罗怀臻将兰陵王设定为一个因目睹父王被害而用女儿态掩藏真性情的柔弱王子。这样的艺术加工,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探讨人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面具的象征意义
面具,是该剧的核心意象,贯穿全剧始终。兰陵王最初佩戴女人面具,化身“可人儿”,以讨齐主欢喜;随后,齐后交予他先王遗物——神兽大面,这面具体现了双重性:它既能唤回兰陵王的男儿血性,使其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却也让他走向冷酷无情、暴虐可怖的另一极端。
面具在这里不仅是遮掩真实的工具,更是人们面对社会和生活的武器。它揭示了“面具”所带来的生存方式与自我挣扎的两难。正如导演王晓鹰所说:“面具赋予了角色力量,也带来了深层次的风险,它不仅让兰陵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也让他逐渐失去自我。”
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王晓鹰导演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理念。该剧融合了戏曲、傩戏、贵州地戏、踏歌等多种中国传统戏剧元素,同时运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巧妙设置了伶人这一角色群体。他们既是戏中人物,也是戏外的旁观者,时而用滑稽夸张的面具表演展现“傩戏”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时而跳出情节之外起到串联和评判的作用,让演出更具趣味性。
人性探讨与哲学思考
《兰陵王》通过“灵魂与面具”的寓言,深入探讨了人性、本心和命运的思考。剧中,兰陵王在面具的掩护下,经历了从柔弱到英勇再到迷失的转变,最终在齐后的牺牲下回归本心。这一过程,折射出人性中“羊性”和“狼性”的两极,拷问着灵魂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正如编剧罗怀臻所说:“当观众从《兰陵王》中得到远远超出灵魂与面具关系的感受与理解,把这些体悟浸润到生活并逐渐改变人生态度、提升人生境界时,作品的‘意境’就实现了。”
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
自2017年首演以来,《兰陵王》不仅在国内多地巡演,还参加了多个国际戏剧节,包括日本利贺“国际剧协奥林匹克戏剧节”、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埃及“开罗国际当代实验戏剧节”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该剧融合大量中华优秀传统元素,用现代化的舞台设计和表演手法为古老的传说赋予新的生命力。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手法的结合,具备着极高的国际传播潜力。剧中所蕴含的人性思考与探讨因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不同文化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哲理的普世共鸣。
话剧《兰陵王》通过一个关于“灵魂与面具”的寓言,不仅展现了兰陵王的传奇人生,更引发了观众对人性、本心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该剧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审美精神,是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优秀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