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剪贴窗花、吃年夜饭、除夕守岁、舞龙舞狮、分发压岁钱……这些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您知道多少?今天是腊月二十八,除了打糕蒸馍贴花花,还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北方的人们要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而南方的人们则开始打年糕,寓意年年升高。此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春联和窗花,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祝愿与向往。
打年糕
年糕是为春节制作的糕就称为“年糕”,因为“糕”与“高”谐音,过年吃年糕含有“新年节节高”的美好祝愿。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高”之意。
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是要发面准备蒸馒头的意思,也有“发”的寓意,为的是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也为了春节期间的一个禁忌。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谐音、烙与落谐音,在老百姓看来都属于不吉利,所以大年三十以后基本不做蒸、炒、炸、烙等炊事。
人们喜欢把馒头捏出各种形状。为了在春节的餐桌上讨个好彩头,都铆足了劲拗造型,比如核桃代表和和美美,柿子代表事事如意,面鱼代表吉庆有余。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北京人还要做一种美食——枣糕。就是一层枣蒸一层,枣饼似的,一层枣,一层摞,大概摞那么十几层,就(寓意)步步登高。
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还讲究“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春联和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每当春节,总能看“福”字倒贴在门上,有人说这是“福到”的意思,如何把“福”字贴正确?其实大有来头……
古人以桃木辟邪,在上面题写桃符,成为春联的起源。后来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张贴春联的习俗。
贴福字的讲究
“福”字到底能不能倒贴?
福字倒贴由来已久,但是自古以来大门的“福”字都必须正贴!因为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必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该正贴,不可随意。
所以大家要注意:过年是大事,福字不宜随便倒贴。主要是下面这些情况可以倒贴:
- 在需倒置使用的用具上可倒贴
福字倒贴的第一种情况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
在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贴福字;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做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在放置物品的柜子上可倒贴
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 讨口彩,可倒贴
古时候“讨口彩”是这样“操作”的:家中有才认识字的小儿,家人先故意将福字倒贴,然后唤来小儿问:咱们家福字帖得对不对?小孩儿说出:"福倒(到)了"的话,可得糖果一枚;如小儿不幸说错:大人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草纸,将小儿嘴巴擦上一擦。寓意:刚才那句话不是嘴讲的,不算!而且事后立刻将"福"字正回来。
- 讨吉利,可倒贴
如果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生意赔钱、不走运,或其他灾难出现如失火、车祸、倒塌等,希望新年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虽然说时代在进步,有些讲究可能在逐步断层,但是中华文明中的有些传统精髓,不能随意,不能马虎,有些信仰与精神,也不能颠倒或扭曲,比如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正大气象。
来源:网络、白山在线论坛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