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奇马”来袭:沿海地区的减灾应对与启示
“利奇马”来袭:沿海地区的减灾应对与启示
2019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横扫中国东部沿海,成为近70年来登陆浙江的第三强台风。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不仅考验了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利奇马”:一场罕见的超强台风
“利奇马”于2019年8月4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随后迅速增强。8月10日凌晨1点45分前后,以超强台风级别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6级(52米/秒)。这是1949年至2023年间,继1956年的“Wanda”和2006年的“桑美”之后,第三个登陆浙江的超强台风。
“利奇马”带来的破坏力惊人。据统计,此次台风共造成浙江、山东等10个省区市1400余万人受灾,57人死亡(含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15.3亿元。其中,浙江是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全省有76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倒塌房屋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3万公顷。
沿海地区的减灾应对
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启动了一系列减灾措施。
台风预警系统高效运转
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完善的台风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以上海为例,市气象局启动了“一过程一策”工作机制,按照“3216”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行动序列,提前向决策部门发布多期《气象信息专报》,对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影响进行详细研判。
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启动
各地根据《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以预警信号为“动令”的应急响应机制。例如,当发布台风红色预警时,学校采取停课措施,用人单位可采取临时停产、停工、停业等措施。这种机制确保了预警信息能够及时转化为具体的防灾行动。
人员转移与物资储备
在台风来临前,各地迅速组织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浙江省紧急转移安置120.2万人,福建省转移海上船只4.75万艘。同时,各地提前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救援工作能够及时开展。
智慧决策支持系统
上海市将“台风专屏”嵌入新一代防汛防台指挥系统,集成上海台风所和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为防汛防台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经验与启示
“利奇马”台风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立了全球台风变分辨率预报模式系统,显著提升了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预报的准确性。
其次,应急响应机制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学校停课规定和误工处理办法的明确,避免了因极端天气引发的社会混乱。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殊情况,制定更加灵活的应对方案。
再次,科技手段的应用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通过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智慧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最后,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通过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台风动态,提醒市民防范风雨影响,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未来展望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可能增加。因此,沿海地区的减灾措施需要不断升级和完善。
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灾害预警和预报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社会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也是提高我国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途径。
“利奇马”台风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但其带来的教训和启示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只有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才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