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诗之王推荐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诗之王推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词,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思绪,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与历史地位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值苏轼因政治风波被贬官密州。中秋佳节本应是团圆欢聚之时,而苏轼却远在他乡,孤身在任所度过。此情此景之下,词人的内心情感自然起伏跌宕,感慨万分。
自问世以来,《水调歌头》便以其卓越的文学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它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数文人墨客对这首词赞不绝口,并将其视为文学创作的典范。此外,它还被广泛传唱于民间,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歌曲。
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
《水调歌头》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首先,该词采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手法,如“明月如霜”“白发苍苍”等细腻的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瑰丽多姿的画面。其次,词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明月为线索贯穿全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再者,词人通过对历史传说中的嫦娥奔月、人间团圆的描述,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诗意美,更在无形中融入了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词中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苏轼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无奈感慨。词中的“人生如梦”“世事一场空”透露出词人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然而,尽管面对困境和挫折,词人并未陷入悲观绝望的情绪之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展现了词人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坚持。这种情感与哲理的交融使得《水调歌头》成为了一首充满智慧和启迪人心的佳作。
与其他中秋诗词的比较
与苏轼《水调歌头》同时流行的,还有一首“中秋诗”,则更加受到官媒的偏爱。那就是唐代名相、大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比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了340余年,其诗风格朴实自然,不尚辞藻,却清醇典雅,沉郁顿挫,因此也成了张九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张九龄《望月怀远》问世之前,中国其实一直有写“望月”诗的传统。据说最早以“望月”题材创作的诗歌是《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一首流行在河南、安徽一带的民间歌曲,讲述的内容是“月下思美人”。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大量诗人创作相似题材诗歌,讲的大多是闺中女性在月夜思念良人,思想与内容都倾向于民歌风格。
但是自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问世之后,情形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首诗写得“雅正”,非常符合儒家正统的伦理价值观。诗的第一句写“海上生明月”点题以后,不是马上去写月下的“思美人”,或者月下“思良人”的陈旧内容,而是立刻把“明月”高升带来的情绪,引向了“天涯共此时”磅礴大气的场景。
旧有“望月思”,写的是一门一户,一男或者一女之思,是小儿女之思。但是《望月怀远》把这种情感提升了一个档次,变成了全人类共有之“思”。这样处理,就非常符合“诗言志”的特色。诗的第三句中的“情人怨遥夜”中的“情人”,不是特指“恋人”。因为在中国古歌里面“情人”,是泛指一切“有情之人”。他们在中秋节除了思念“爱人”,更多的时候是在思念包括“亲人”、“朋友”在内的一切“离人”,因为他们渴望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与之“团圆”。
由于《望月怀远》的诗风上承陈子昂,下启李白、杜甫,因此它在中国史诗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此诗的“清澹”风格,还开创了一个唐诗的新流派,就叫做“清澹派”。“海上”与“天涯”的阔大意象,整体拓宽了“明月之思”的覆盖范围,到了近现代,这首诗不断被官媒引用,借以表达渴望海峡两岸团聚的“团圆之思”。所以历来的中秋节,在官媒引用的古诗词里,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的出现频率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高,或者有时候会更高。
与张九龄《望月怀远》清淳雅正的风格相比较起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显然更加注重表达“个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中的“我欲乘风归去”等句子非常有想象力,“起舞弄清影”等句子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下阕着重刻画月夜思亲的细节,遣词方面也比《望月怀远》更加煽情,所以历来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是也正因为写得情致缠绵,所以词中意象的涵盖范围,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诗词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思绪打动了无数读者。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与分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更能够在其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启迪。
这首词展现了超脱物外的豁达情怀。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展现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将个人的情感与浩瀚的宇宙相联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豁达不羁的情怀。苏轼通过询问明月,实际上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展现了他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最为人称道的名句,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美好祝愿。苏轼在中秋之夜,虽不能与亲人团聚,却将这份思念化作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长久,共享明月之美,这种博大的情怀令人动容。
整首词在描绘中秋美景与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苏轼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对比,揭示了人生与自然的共通之处——变化无常。然而,他并未沉溺于这种变化带来的感伤之中,而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认为“此事古难全”,从而展现出一种超脱与释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深邃的意境与真挚的情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的美丽画卷,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思绪,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