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一场高等教育的自我革新
南京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一场高等教育的自我革新
2024年4月,南京大学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学校发展和科学建设将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界对国际排名的依赖正在逐步减弱,也体现了国内高校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
大学排名的局限性与争议
大学排名真的能准确反映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吗?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开始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
以全球知名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生比例、引用率等指标。然而,这些指标真的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吗?
事实上,排名指标的权重设置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比如,为什么学术声誉要占40%的比重?为什么师生比例只占20%?这些权重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排名结果。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所有指标的权重都是人为设置的,完全一样的数据,但各项指标权重设定不同,就能得出全然不同的排名结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大学为了提升排名,不惜采取各种手段。2022年,哥伦比亚大学就承认在班级规模、财务资源、毕业率等六方面提交了错误数据,从而将排名提升至第2名。无独有偶,2020年U.S.NEWS发布的榜单显示,曲阜师范大学在数学学科上竟然力压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19,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质疑。
从“追排名”到“重内涵”:中国高校的新转向
南京大学的这一决定并非孤立事件。在此之前,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相继退出了国际大学排名。这一系列行动表明,中国高校正在摆脱对国际排名的依赖,转而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
这一转变背后,是教育界对大学本质的重新思考。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言:“机构怎么排是机构的事,大学怎么办学是大学自己的事,大学办学的特色、传统、文化、精神等是无法纳入排名体系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方式,最终只会导致“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不重视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并非意味着中国高校放弃了追求卓越。相反,它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对自身发展的信心。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稳步上升,清华大学连续七年蝉联中国内地高校榜首,排名世界第12名。这种进步不是靠排名机构的“恩赐”,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提升。
对学生的影响:从“排名导向”到“价值导向”
这一变化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打破了“唯排名论”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能够更加理性。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不上新闻真不知道,原来排名还需要交钱啊?那么剩下来的钱用来提高教学质量不好吗?”这种声音反映了公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期待。
其次,它促使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名校光环”。一位正在考虑报考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示:“以前看学校总是先看排名,现在发现更重要的是看学校能不能提供我想要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
最后,它也有助于打破“留学迷信”。一些海外高校之所以充值提升排名,目的之一就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当国内高校不再过分强调排名时,学生也能更加客观地看待留学选择,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
南京大学“去国际排名”的决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它表明,中国高校正在摆脱对国际排名的依赖,转而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最终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