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回家?骆明杰教你调适心态!
春节不回家?骆明杰教你调适心态!
春节前夕,不少选择留守异乡的人们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黄石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骆明杰指出,这种情绪的产生往往与多重压力有关,包括社交压力、经济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等。如何调适心态,以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度过这一特殊时期?骆明杰主任给出了以下建议:
认识压力来源
春节不回家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社交压力:面对亲朋好友的询问,尤其是关于工作、婚姻、收入等敏感话题,很多人会感到不适。这种压力在春节期间尤为突出,因为聚会频繁,难以避免。
经济压力:置办年货、发红包、聚餐等开销,对于收入尚不稳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自我认同压力:在与他人比较中,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成就感到不满,这种情绪在团圆时刻可能被放大。
专业调适建议
骆明杰主任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
增强自我认同
“春节聚会中,升职加薪、购房购车、孩子成绩等话题的攀比,往往容易引发个体的自卑感和失落情绪。”骆明杰表示,这反映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过度依赖于外界评价,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
应对这种情绪,首先需要增强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内在特质、能力和价值的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人生轨迹都是不同的,比较只会让我们忽视自己的优点和进步,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因此,大家需要保持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被外界评价所左右。
其次,培养成长心态至关重要。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当我们以成长的心态面对他人的成功时,就会更加关注自己可以学习和成长的部分,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比较和自责中。
最后,要学会珍惜当下,关注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无论是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关心,或是一顿美味的年夜饭,都是值得我们感激和珍惜的。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上时,就会减少攀比心态,过好自己的生活。
建立清晰的边界感
面对亲友的过度关切,比如催婚、催生等问题,骆明杰建议建立清晰的边界感。边界感是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的能力。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年轻人可以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底线,更加自信地表达立场和意愿,从而不被外界压力左右。只有真正尊重自己的内心和选择,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同时,促进有效沟通也是关键。有效沟通是指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面对亲友的催促,年轻人需要保持理性沟通的态度。首先要尊重他们的关心,理解他们的出发点。然后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知目前的生活状态和未来规划,通过有效沟通减轻亲友的担忧。
通过运动调节情绪
骆明杰表示,通过心态上的积极调整后,如果还是感到情绪低落或焦虑,可以尝试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瑜伽、冥想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平复情绪,找回内心的平静。
此外,还可尝试通过一些积极的活动方式舒缓心情。比如和家人一起置办年货、组织家庭游戏、观看电影、户外露营等,既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又能让大家在忙碌中找回那份纯真的快乐和感动。
实用建议
除了上述心理调适方法,还有一些实用建议可以帮助缓解春节焦虑:
调整认知,放松心态:春节回家的核心目的是与家人团聚,而非满足外界的期待。因此,不必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尽量以平常心对待亲戚的询问和聚会。
合理规划,设定界限:在回家前,可以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预算规划,避免因经济问题增加心理负担。同时,面对不愿回答的私人问题,可以礼貌地转移话题,设定合理的社交边界,不必勉强自己迎合所有人的期待。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结合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寻求支持:如果感到压力过大,不妨向朋友倾诉,寻求情感支持。必要时,也可以考虑专业心理咨询。
特殊案例:军属的坚守
在湖北,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军属。他们为了支持亲人保家卫国,选择在春节期间留守异乡,默默奉献。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邓小容,作为军嫂,她不仅在工作中为军人军属提供医疗保障,更在家庭中独自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成为丈夫的坚实后盾。
荆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文春艳,从1998年抗洪抢险时被解放军精神感动,到如今带领160多家企业参与拥军事业,她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对军人的深厚情感。
襄阳市樊城区水星台社区居民刘爱云,41年里为军人送出1300多双鞋垫,这份坚持背后是对国家、对军队的朴素情感。
这些军属的故事告诉我们,留守异乡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他们的坚守,为军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春节不回家,可能会有遗憾,但请相信,家人的爱和思念会跨越距离,陪伴在你身边。通过调整心态,合理规划,我们完全可以在异乡度过一个充实、愉快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