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江心:张兴纯草书《峨眉山月歌》赏析
月映江心:张兴纯草书《峨眉山月歌》赏析
在唐代诗人李白的笔下,峨眉山的秋月被赋予了别样的诗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其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映江水、诗人离乡的动人画面。
当这首流传千年的诗篇以草书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一首无声的乐章。实力派书法家张兴纯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诠释了《峨眉山月歌》的书法之美。
草书的魅力在于其线条的流动感和节奏感。在张兴纯先生的笔下,"峨眉山月半轮秋"这七个字如同月光下的江水,波光粼粼,又似山间轻拂的微风,柔和而有力。每一笔都蕴含着书法家的情感,时而轻盈如燕子掠过水面,时而厚重如山石压顶。
从整体布局来看,整幅作品的章法严谨而不失灵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适度的留白。这种疏密有致的安排,让人联想到诗中"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境,既有江水的连绵不断,又有月影的若隐若现。
在用笔上,张兴纯先生充分展现了草书的特点。他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变化,从起笔到收笔,从转折到提按,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处理。笔画时而粗犷,时而细腻,时而连绵不断,时而戛然而止,这种变化如同音乐中的高低起伏,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
欣赏这样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更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独特韵味。书法与诗词的结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相得益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艺术作品提醒我们:有时候,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宁静,或许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升华。
正如李白在诗中所写:"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更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而张兴纯先生的书法作品,正是将这份情感凝固在纸上,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永恒的诗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