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曹雪芹笔下的传统文化传承
《好了歌》:曹雪芹笔下的传统文化传承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随着跛足道人的一声长叹,《红楼梦》中这首流传千古的《好了歌》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作为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通过跛足道人之口唱出的七言古诗,《好了歌》不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世态人情的冷暖与无常,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名利、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与意义
《好了歌》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由跛足道人所唱,甄士隐作注解。此时的甄士隐正经历人生的重大变故:爱女甄英莲丢失,家产房舍被大火烧成瓦砾场,投奔岳父封肃,却被封肃坑骗后不说,反被岳父讽刺好吃懒做不会过日子,再加上旧年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甄士隐听到《好了歌》,顿悟人生真谛,随疯道人飘然而去。
《好了歌》不仅是甄士隐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整部《红楼梦》的序曲。它预示了贾府的兴衰,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正如脂砚斋所言,这首歌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歌词内容解读
《好了歌》以“世人都晓神仙好”为开头,反复强调人们虽向往神仙般的生活,却难以割舍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等世俗牵绊。每句“世人都晓神仙好”之后,都紧跟着一个“惟有……忘不了”的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世态的无常。
- 功名:“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功名如浮云,转瞬即逝,曾经显赫的将相如今只剩荒冢一堆。
- 金银:“终日贪聚无厌,到头来两手空空。”金银虽能带来短暂的满足,但最终不过是身外之物,无法带走。
- 娇妻:“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所谓的恩爱誓言,在生死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 儿孙:“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父母对儿孙的痴心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幻,更反映了人性的弱点。正如《中华经典十三讲》中所说:“贪婪、自私、偏见、狭隘、虚荣、攀比、嫉妒、极端等人性的弱点,引导着一个人走向堕落、封闭自我,这是人性中消极的力量。”《好了歌》正是通过对这些世俗牵绊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无常。
道家思想的体现
《好了歌》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看淡名利。《好了歌》中的“好了”二字,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了’(断绝俗缘)便是‘好’(得到解脱)”,这种思想与道家的“无为”理念不谋而合。
正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明君所说:“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看淡名利。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好了歌》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呼唤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
传统文化中的名利观
《好了歌》对世俗名利的批判,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相呼应。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善。这种思想与《好了歌》中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形成了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名利观的完整论述。
正如《中华经典十三讲》中所说:“一个人的修身,首先是要向上向善、崇德明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觉悟,从而铸就自己远大的志向、为民的情怀、博大的胸襟、谦虚的风格、高尚的情操、自律的节操。”这种思想与《好了歌》中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形成了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名利观的完整论述。
《好了歌》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诗词,不仅展现了曹雪芹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名利、人生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它通过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呼唤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同时,它也与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名利观的完整论述。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