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后,企业如何应对《个人信息保护法》?
央视“3·15”晚会后,企业如何应对《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多家知名企业,包括科勒卫浴、宝马汽车4S店等,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人脸识别摄像头非法收集并存储顾客的人脸信息。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更引发了社会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广泛关注。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入实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规挑战。如何在收集、管理、使用个人信息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法规,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细化了网络数据处理活动的安全管理要求。条例明确指出,网络数据处理者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网络数据安全防护,建立健全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加密、备份、访问控制、安全认证等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护网络数据免遭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
企业在应对个人信息保护时,需要建立合法合规的个人信息处理路径。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企业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个人同意:在取得个人同意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处理个人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同意应当是基于充分告知后的自愿同意,企业不得通过胁迫或不当影响获取员工的同意。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为履行合同或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可以成为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础。但在内部调查等敏感场景下,这一基础的适用存在理论争议,企业应审慎处理。
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信息。但需注意,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拒绝是合法阻断事由,企业不得处理已被明确拒绝的个人信息。
为确保合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建立配套合规政策:企业应制定详细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明确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
完善告知与同意机制:在收集个人信息前,应向个人明确告知处理目的、方式、范围等信息,并获取其有效同意。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采用加密、备份等技术手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建立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定期培训与评估:对员工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培训,定期评估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合规性。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正在推进个人信息出境保护认证工作。根据《个人信息出境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办法(征求意见稿)》,专业认证机构将对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出境活动进行认证,重点评定个人信息出境的目的、范围、方式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以及境外接收方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是否达到我国法律要求等。
这一认证体系的建立,将为企业提供明确的合规方向,促进个人信息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企业应积极关注相关认证标准和规则的进展,提前做好准备。
面对日益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要求,企业需要将合规经营提升到战略层面。这不仅是为了避免法律风险,更是为了赢得用户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企业不仅能有效应对法规挑战,更能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