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鲨”歼-15舰载战斗机:从首飞到主力的十年跨越
中国“飞鲨”歼-15舰载战斗机:从首飞到主力的十年跨越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上,中国海军重型舰载战斗机歼-15T首次亮相,引发全球关注。这款被誉为“飞鲨”的舰载机,不仅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核心力量,更见证了中国航母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从首飞到主力:歼-15的发展历程
2009年8月31日,歼-15成功完成首飞,实现了中国舰载固定翼战斗机从“0”到“1”的突破。然而,拥有装备并不等于形成战斗力。舰载机与岸基战机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在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的航母甲板上起降。
2012年11月23日,这是一个载入中国海军史册的日子。飞行员戴明盟驾驶歼-15在辽宁舰上首次实现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标志着中国海军掌握了舰载机着舰飞行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海军战斗机从岸基到舰基的突破。
此后,歼-15不断突破自我,从近海飞行到远海训练,从昼间起降到全时作战,逐步形成完整的作战能力。2016年12月,歼-15随辽宁舰航母编队出第一岛链,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2017年1月,歼-15第一次随辽宁舰抵达南海海域,完成了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的起降训练。
强悍的性能指标
歼-15舰载战斗机,全长22.28米,翼展15米(折叠后7.4米),高度5.92米;空重17,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32,500公斤。这些数字背后,是其卓越的作战能力。
动力系统方面,歼-15配备两台WS-10B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约132千牛,使其最大飞行速度达2.4马赫,实用升限20,000米。这样的动力配置,使其在空中具备强大的机动能力。
在武器系统方面,歼-15拥有12个外挂点,可携带PL-12中远程空空导弹、PL-8近距格斗弹、YJ-83K反舰导弹及YJ-91反辐射导弹等,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其最大航程3,500公里,作战半径1,500公里,足以覆盖广阔海域。
与F-35C的对比
在国际上,美国的F-35C是歼-15的主要竞争对手。虽然F-35C在隐形性能上占据优势,但歼-15在某些方面仍具有竞争力。
从尺寸上看,歼-15的翼展为15米,机长22.28米,而F-35C的翼展为13.1米,机长15.7米。歼-15的体型更大,这也意味着其载油量和武器挂载能力更强。歼-15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2.5吨,而F-35C为31.75吨,这使得歼-15在载弹量和航程上具有优势。
实战表现与改进
歼-15在实际训练和演习中表现出色。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歼-15编队精彩亮相;之后不久,歼-15完成夜间起降,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初步形成。2019年3月,歼-15战机伙伴加油首次曝光。2020年7月,歼-15首秀夜间伙伴加油,进一步提升了部队全天候作战能力和实战化训练水平。
在珠海航展上,歼-15T和歼-15D的亮相,标志着中国航母舰载机的进一步发展。歼-15T针对电磁弹射进行了优化,采用了新的机头整流罩,雷达可能采用更为先进的型号,并会使用最新型的机载武器。歼-15D则专注于电子战能力,集电子干扰与打击等能力于一体,可在未来航母编队夺取制空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的服役,歼-15T将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隐形舰载战斗机歼-35的出现,将与歼-15形成高低搭配,进一步提升航母编队的综合作战能力。
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多型号、系列化发展,歼-15系列战机已经成为我国海军航母编队的核心力量。它见证了我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的历史性转变,承载着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