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九寨沟非遗瑰宝:白马藏族面具舞的神秘与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九寨沟非遗瑰宝:白马藏族面具舞的神秘与传承

引用
腾讯
10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22A052EQ00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44175
3.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1A06MJX00
4.
https://news.gmw.cn/2024-05/29/content_37349866.htm
5.
https://www.zgnuoxi.com/baike/view_1202.html
6.
http://www.jzgtsg.com/1/news/204/info
7.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94251
8.
https://www.gsei.com.cn/html/1669/2024-05-14/content-506047.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8F%E6%97%8F
10.
https://m.tibetcul.com/zhuanti/whzt/45876.html

九寨沟不仅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宝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白马藏族面具舞——"池哥昼",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九寨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01

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池哥昼",白马藏语意为"山神之舞",是白马藏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原始祭祀舞蹈。据史书记载,白马人是古代仇池国白马氏族的后裔,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就有"白马上最大,皆氐类也"的记载,而在《北史·氐传》中也提到"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

这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氐羌部落时期,是白马藏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狩猎活动中形成的祭神、歌舞娱人传统民间活动。由于白马藏族没有文字,也不识藏文,却有其独特的语言,民族舞蹈便是他们记录语言的肢体文字,伴随着他们民族的形成而诞生。

02

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池哥昼"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神秘。舞队一般由九人组成,其中四人扮成山神,称为"池哥";两人扮成菩萨,称为"池姆";两人扮成夫妻,称为"池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表演时,"池哥"和"池姆"均戴面具,"池哥"面具隆鼻巨口,睁目獠牙,显得狰狞恐怖;"池姆"面具则慈眉秀目,仪态端庄。

舞蹈的进行有着严格的仪式感。表演开始时,会先放三声"三眼铳",随后在打击乐声中,舞蹈队从指定地点跳出。舞蹈从寨子的最高处开始,由东向西,自上而下,逐户而舞。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拿出最好的咂杆酒和肉款待"池哥",并由家里的老人领唱,众人合唱,给"池哥"敬酒。

03

深厚的文化内涵

"池哥昼"不仅是白马藏族的祭祀舞蹈,更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白马人信奉"万物有灵",舞蹈中的面具、服饰、歌舞等元素都体现了白马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比如,舞蹈中"池哥"代表山神,"池姆"代表菩萨,"池玛"代表夫妻,而"猴娃子"则象征着活泼与灵动。

舞蹈的进行伴随着丰富的民俗活动。每年腊月,白马藏族的村落就会变成歌舞的海洋。从腊月初八开始,每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围火唱歌跳舞。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村民们会高举火把,在白马河畔高声歌唱,尽情舞蹈,表达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04

传承与发展的新篇

2008年,"池哥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 在铁楼乡建成8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60多人
  • 收集翻译白马语言文字8000余字,拍摄白马服饰工艺8种、白马舞蹈12支
  • 记录白马传说故事10段,录制白马歌曲175首
  • 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60多人,其中5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白马藏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当地组建了石门沟"白马风"艺术表演团和草河坝白马魂原生态表演队,编排了"达嘎情韵"原生态歌舞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在本地演出,还走出了大山,到陇南、兰州等地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白马文化。

白马藏族面具舞"池哥昼",不仅是白马藏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白马人的历史记忆,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