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余晖》揭秘:李鸿章与淮军的兴衰
《王朝的余晖》揭秘:李鸿章与淮军的兴衰
1862年2月15日,时任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将居所从安庆城内搬到北门外的淮军驻扎地。这里已经聚集了3000名淮籍士兵,从这一天起,淮军算正式成立了。淮军的成立,是李鸿章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他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回安徽老家组织团练对付太平军,但因为缺少经验,屡遭失败,后来才来到湘军中给曾国藩做幕僚。
成立淮军,源于太平军围困上海,朝廷下旨救援,曾国藩却没有足够的士兵可供调遣。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财赋重地,李鸿章领淮军解上海之围,并驻扎在这里,这就让他有了足够的财富发展实力,他和淮军日后的所有成就,都以此为基础。
曾国藩
但这么好的机遇,其实是李鸿章自己争取来的。他的顶头上司曾国藩,开始并不想把这个肥差给他。
钱对于军队的重要性,犹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此宝地,曾国藩想握在自家人手里。所以救援上海的第一候选人,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然而曾国荃没瞧上上海,他是围攻天京的主力,一旦天京陷落,他就是消灭太平天国的首功,如此相比,他就不愿意去上海了。
被曾国荃拒绝后,曾国藩又找陈世杰。陈世杰是曾的湖南老乡,曾国藩10年前在长沙办新军,陈世杰就是他的部下,这样的老关系,让他对陈世杰非常信任,但陈世杰死活不肯离开年迈的老母亲,曾国藩还是没找到“自己人”去救援上海。
这时候,李鸿章毛遂自荐了。其实李鸿章盯着这个差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其实颇受曾国藩器重,核心机要、军事调动,都有机会参与。但毕竟是在湘军指挥中枢,高级将领都是湖南人,一个安徽人受器重,让很多人不服。
曾国荃
寄人篱下不是长久之计,李鸿章决定自立门户。自从援救上海的旨意下来,他就思考如何把这个美差争取到自己手里。他知道曾国藩不想把机会给“外人”,所以只在行动上积极表现,嘴上却不争不抢。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帮曾国藩征兵。要知道,援助上海,不止缺将,还缺兵。而当时的湘军大本营,正在李鸿章的老家安徽。要就地征兵,他是有优势的。之前他搞团练,跟大大小小的团练军都混了个脸熟,有的甚至归他指挥。所以这次招兵,他一招呼,安徽有名的团练,就都来投奔了。著名的淮军将领张树声、刘铭传等,都是这时来到李鸿章麾下的。
这批淮勇,本就身经百战。李鸿章又仿照湘军,对他们进行组织改造,训练规范的作战技能。这种情况下,李鸿章看起来已经是非常合格的援沪人选了。这时他毛遂自荐,曾国藩也不好拒绝,但曾国藩仍旧不甘心。最后决定,让李鸿章做曾国荃的副手,打头阵先去上海,他本人则继续做曾国荃的思想工作,争取让弟弟尽快赶去上海抢占钱粮。
曾国藩又从湘军中拨出3000多人加入李鸿章的淮军,然后他雇外国商船运兵,在太平军眼皮底下偷偷进入上海。李鸿章在保护洋商的英法联军配合下,解除了围困上海的近10万太平军,名声大噪。
曾国藩争取曾国荃再度失败,然后给李鸿章争取了江苏巡抚(上海当时在江苏辖内)的职务,默认了他驻扎上海的事实。
李鸿章
李鸿章本以为,有巡抚的身份,调动上海的财富,就可以扩充淮军实力了。但没多久他就发现,事实没有这么简单。原来,上海的财政大权,掌握在以吴煦为首的“浙江帮”手里。
吴煦善于跟外国人打交道,凡跟外交和外贸有关的事,都得通过他。逐渐的,上海所有财政事务,比如厘税和钱粮,都过渡到吴煦手里,外国人商人,大批士绅,都买他的帐,中央任命的巡抚,反而被架空了。
所以李鸿章的巡抚之职,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吴煦为防止李鸿章势力增长,每月只拨给他9万两白银做军饷,李鸿章想买点先进的洋枪洋炮,吴煦都百般推脱。
所以要扩充势力,就必须压制吴煦势力,夺回财权。李鸿章经过调查,得知吴煦和他的手下,利用公款大作私人买卖,比如开钱庄,囤积鸦片,倒腾地产……李鸿章就以整顿贪腐为名,把吴煦的亲信全部撤职。
吴煦则以退为进,自请辞职。吴煦以为,上海的运转离不开他,只要他罢工,上海就会停摆,到时候朝廷要问责,洋人也会干涉,李鸿章就得乖乖低头。没想到李鸿章趁吴煦不在,把他的账簿、票据全部查封,逐笔核查,找出的贪污巨款的证据:仅运送淮军来上海一项,他就虚报白银上百万两。
吴煦一下子慌了,连夜求见李鸿章,请求原谅。李鸿章趁此机会,把财政大权收回一多半,然后清除“浙江帮”,建立自己的权力运作体系,全面接管上海。
从此,李鸿章以上海为基地,招兵买马,提高军备质量,把淮军建成了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以此为基础,李鸿章消灭太平军,剿灭捻军,成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
后果
李鸿章任江苏巡抚: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解除上海之围,没多久即被任命为江苏巡抚,驻扎上海。
结论:淮军实力加强后,清朝在江浙战场出现转机,两年后,就与湘军一起,消灭了太平天国。此后,一直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和各地建立新军之前,淮军都成为清朝中的军队重要力量。
淮军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
淮军在李鸿章的领导下,不仅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改革,还逐步实现了军事现代化。李鸿章仿照湘军的模式,对淮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管理,同时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他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作战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军事挑战,因此积极推动淮军向现代化转型。
淮军的现代化进程体现在多个方面:
武器装备的更新:李鸿章大量采购西方的先进武器,如洋枪洋炮,这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举措。这些武器装备的引入,大大提升了淮军的战斗力。
军事训练的规范化:淮军采用了西式的训练方法,强调纪律性和战术配合。李鸿章亲自监督训练,确保士兵能够熟练掌握新式武器的使用。
军事制度的创新:淮军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改革,设立了更加科学的指挥体系。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使得淮军在大规模作战中能够保持高效的指挥和协调。
人才的培养:李鸿章重视人才的培养,从北洋武备学堂等军事院校选拔优秀学员,如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这些人都成为了淮军的重要将领。
淮军的这些改革措施,使其成为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在当时的中国,淮军的军事实力和现代化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也为其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军的衰落与影响
尽管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但其衰落的迹象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经显现。这场战争暴露了淮军在面对现代化的日本军队时的诸多不足:
武器装备的落后:尽管淮军已经进行了现代化改革,但其武器装备与日本相比仍显落后。日本的速射炮和步枪在射速和精度上都优于淮军。
军事战术的陈旧:淮军在战术运用上仍显保守,未能充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相比之下,日本军队的战术更为灵活多变。
指挥系统的混乱:在大规模战役中,淮军的指挥系统暴露出协调不力的问题,而日本军队则展现出高效的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重创了淮军的军事实力,也引发了清政府对整个军事体系的反思。这场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更加重视军事改革,推动了后来的新军编练和军事现代化进程。
尽管淮军最终走向衰落,但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淮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其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尝试为后来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淮军的许多将领和士兵在后来的北洋新军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做出了持续的贡献。
淮军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晚清军事改革的重要产物,更是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通过淮军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挑战时,如何艰难地探索军事现代化的道路。淮军的经历,既展现了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也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淮军的兴衰历程,不仅是李鸿章个人的传奇,更是晚清中国军事变革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