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探秘郑州商代遗址
河南博物院探秘郑州商代遗址
河南博物院作为中原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和精美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馆藏文物逾17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逾5000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主展馆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设计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
博物院的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资源,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金元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其中,商代文物展区是必打卡的亮点之一。
杜岭方鼎:商代早期最大青铜礼器
1974年,在郑州张寨南街出土了一对商代青铜方鼎,其中较大的一件被命名为“杜岭一号”,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较小的一件被称为“杜岭二号”,收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两件方鼎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方鼎,其中“杜岭一号”高1米,重达86.4公斤,是商代前期最大的青铜礼器。
杜岭方鼎的出土,为郑州作为商朝都城提供了有力的青铜佐证,也为郑州被列入“中国八大古都”提供了重要支撑。方鼎的四壁装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神秘的宗教意义,反映了商代人对神灵的崇拜。
兽面纹铜罍:最早青铜罍的惊人发现
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厅中,一件出土于郑州白家庄的兽面纹铜罍格外引人注目。这件铜罍通高24.5厘米,口径13厘米,是目前已知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最早青铜罍,堪称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
铜罍的颈部装饰有三周凸弦纹和三个龟形图案,肩部和腹部则饰有兽面纹和云雷纹。这些纹饰采用微浮雕工艺,眼、眉、鼻和口皆凸出器面,立体感强烈。足部还装饰了弦纹和三个“+”字形镂孔,增添了器物的美感。
龟形图案在商代青铜器上极为少见,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长寿和神力,常用于丧葬、祭祀和占卜。有学者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氏族图腾或族徽,也有人考证其为“黾”字,若此说成立,这将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青铜器铭文。
商代陶器:文字与艺术的双重见证
除了青铜器,商代陶器也是河南博物院的重要藏品。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刻字符陶器和朱书陶文,展现了商代文字的发展。这些陶器上的符号和文字不仅是实用的记录工具,也体现了商代人的审美情趣。
一件出土于郑州小双桥遗址的朱书陶文,以其精美的书法和丰富的内涵引人注目。这些文字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展现了商代文字的成熟。另一件刻字符大口陶尊上,刻有复杂的符号,可能是商代人用于祭祀或记录重要事件的器物。
郑州商城遗址:商代文明的实物见证
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离不开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发现。郑州商城遗址占地约3.2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7000米,地面残留的墙垣最高处达5米,墙基最宽处达32米。考古学家许宏评价:“从二里头到二里岗,再到殷墟,数百年间中原王朝文明兴替流变。与被称为帝国的全球其他早期文明相比,二里岗文明毫不逊色,堪称中国乃至东亚第一个帝国。”
商城遗址的西墙外和东南角各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王室青铜礼器。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商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也揭示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一些商代陶器和残片以及甲骨上还发现了“瓮”“臣”“鸟”等文字,证明了商代前期文字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河南博物院通过这些珍贵文物,为我们展现了商代文明的辉煌。每一件展品背后,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诉说着三千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中原文明的博大精深。如果你对历史和考古感兴趣,河南博物院绝对值得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