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百年学府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厦门大学:百年学府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1919年7月13日,厦门浮屿陈氏宗祠内,一位华侨富商的演讲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他就是陈嘉庚,一位仅有六年私塾教育背景的南洋橡胶大王,却立志要创办一所大学,以教育救国。他当场宣布捐资四百万元洋银,创办厦门大学。这笔巨款相当于他当时全部的身家。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首届开学典礼在集美中学举行,98名新生入学,校训“自强不息”响彻鹭江之畔。陈嘉庚选择郑成功演武场作为校址,寓意深远。他亲自设计校舍,开创了独特的“嘉庚建筑”风格,这种融合中西元素的建筑形式,不仅美观大方,更体现了陈嘉庚对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
厦门大学的建筑布局严谨,以“一主四从”为基本格局。主楼居中而坐,四座从楼分列两侧,形成对称布局。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实用功能。建筑外观采用白色石材与橙色琉璃瓦的搭配,燕尾脊的闽南特色与西式柱廊、拱券完美结合,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
厦门大学在陈嘉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高薪聘请海内外名师,林语堂、鲁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相继来校任教。然而,1926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的企业陷入困境。为了维持学校运转,他不惜变卖在新加坡的三幢豪华大厦,甚至在1937年将学校无偿献给国家,自己却分文不取。
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大学迁往福建长汀。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厦大坚守东南,创立了多个工程学系,吸引了李约瑟等国际知名学者前来交流,被誉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这段艰苦岁月不仅展现了厦大师生的坚韧精神,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抗战和建国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在国家的支持下快速发展。2007年,学校启动翔安校区建设,2011年4月6日建校90周年之际,翔安校区奠基开工。新校区在传承嘉庚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创新,成为学校新的“创新引擎”。
如今的厦门大学已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不仅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以“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漫步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这所百年学府的辉煌历史。从群贤楼前的陈嘉庚铜像,到翔安校区的现代化图书馆,从芙蓉湖畔的黑天鹅,到演武场上的青春身影,厦门大学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