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四美”: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明之光
“五讲四美”: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明之光
“五讲四美”活动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重要口号,旨在提升社会道德和文明水平。具体内容包括“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一活动由共青团中央等九个单位于1981年2月发起,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一。
“五讲四美”的历史背景与内涵
“五讲四美”活动的提出,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气面临挑战之际。它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倡导基本的道德规范,动员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公民。
福建路径:从三明到全省的实践探索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福建在“五讲四美”活动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1981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福建三明召开,揭开了全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序幕。
在组织福建省各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过程中,福建部署开展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在此期间,三明脱颖而出。结合本地实际,三明以“全民文明礼貌月”为抓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和美好环境活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探索推出“满意在三明”“六联六建”“门前三包”等为民惠民、便民利民活动载体,推动城乡面貌、群众风貌焕然一新,获得群众赞誉和支持,成为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
从三明到全省,福建精神文明建设由点到面,蓬勃开展。40年来,福建历届省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系统规划、健全工作机构、打造示范标杆,推动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了诸多福建路径。
“五讲四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五讲四美”理念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深入推进文明培育,打造“八不”行为规范品牌(安全出行不违规、垃圾分类不落地、节俭用餐不浪费、红白喜事不奢办、言谈举止不粗俗、文明上网不低俗、旅游观光不任性、经济生活不失信),推广“清静车厢”创建活动,促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阵地。福建实施“循迹再奋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共建成县级中心88个、乡镇(街道)实践所1110个、村(社区)实践站17044个,实现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逐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文明新风尚在群众身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福建不断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协调工作机制,举办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开展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最美”先进典型宣传推选,引导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组团下基层义诊,把“健康直通车”开到群众家门口;优化改造盲道,帮助视障人群缓解“行路难”;免费为流动儿童提供音乐培训,助力“流动的成长”……福建省700多万名志愿者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五讲四美”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关联
“五讲四美”理念与现代人文精神高度契合,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它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五讲四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其次,“五讲四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倡导的文明、礼貌、卫生、秩序和道德,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通过持续开展相关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五讲四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它所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结语
“五讲四美”活动虽然始于40多年前,但其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却历久弥新。它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