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迎财神:专家揭秘仪式由来
正月初五迎财神:专家揭秘仪式由来
正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中迎接财神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祈求新一年的财运亨通。这一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景春和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民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从宋朝开始的财神信仰
据黄景春教授介绍,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过年前家家户户上街购买“财马”(即财神像)的情景。此时的财神还没有明确的姓名,只是一个象征财富的神祇。
到了明朝,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开始见诸文献记载。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提到:“正月初五,苏州风俗,是日家家户户,祭献五路大神,谓之烧利市。”此后,各地的地方志中也陆续出现了关于正月初五接财神的记载。
财神形象的演变:从五通神到五路财神
最初的财神形象较为模糊,直到元朝才开始出现具体的描述。据黄景春教授介绍,元朝时期出现了增福神,也称财帛星君。随后,赵公明、五通神等具有财神职能的形象相继出现。
五通神的崇拜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江南各地遍布五通庙。然而,由于五通神的传说中带有盗窃、奸淫等负面行为,遭到了儒家思想的排斥。在官方的禁毁运动压力下,五通神逐渐演变为五路财神,增加了忠孝、公平、正义的伦理内涵,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南北方的差异:送穷与迎财
正月初五在南北方有着不同的称谓和习俗。北方称之为“破五”,注重送穷;南方则强调迎财神,通过祭拜仪式祈求财富。
这种差异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直接表达了对富裕的追求。而北方地区则延续了农耕社会的传统,更注重“送穷”。
现代社会中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迎财神的习俗仍在延续,但方式有所简化。黄景春教授在2000年至2010年间调查发现,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民众对正月初五的态度各不相同,上海的氛围最为浓厚。
这一习俗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心理寄托。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
结语
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从宋朝延续至今,历经近千年的演变。它不仅是民间信仰的体现,更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习俗虽然形式简化,但其文化内涵和心理价值依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