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道话“卤煮”
北京味道话“卤煮”
卤煮其实就是卤煮火烧的简称,大家说习惯也省事就叫卤煮了。前文说了豆汁,这次来说说另一种北京的代表小吃“卤煮火烧”。前文说过正宗的老北京的小吃,大部分是穷人苦力的美食。那时汉人穷,所有老北京小吃大都是各种下脚料。比如豆汁就是做粉条的豆渣和残汁,羊杂、卤煮这类都是猪羊的下水。这类东西虽然现在价格比猪肉羊肉贵,但在当时则是便宜货,所以逐步发展成为了老百姓的美食。主料是下脚料便宜,然后口味厚重油大,这样就符合了老百姓又没钱,又馋油水,还需要补充热量矿物质的需求。很多外地朋友不能理解为什么老北京小吃大都比较粗糙厚重。天天卖苦力的穷人,只能吃这些高油高盐的“垃圾食品”来解馋,补充热量和盐分。但凡有钱谁不知道吃点精细的,那些满洲口味的宫廷小吃是细致,但是苦力穷人消费得起的嘛。
北京这些年老城区拆的差不多了,好吃的卤煮店(一般北京人都把卤煮火烧简称卤煮)也越来越少。卤味讲究老汤,一拆迁,很多老汤就留不住了,那曾经的口味也就没了,再想熬成老汤可需要几年的积累。据说好的老汤都是熬了几年几十年的。一锅老汤,身价少了几万,甚至能到十数万。你说老汤卫生嘛?肯定不卫生,按现在说什么亚硝酸盐,什么重金属都肯定含量不低。但老味道少了老汤,确实味道就差了许多。简单理解,几年几十年不断续料,不断熬制,那种食材调料中的精华都萃取溶解在这老汤之中,可谓真正的味精所在。卤煮汤料怎么做,网上自有菜谱,但配料取舍、配比、熬制程序,相信各店都自有妙法,卤煮口味最重要就是这锅汤了。
据说卤煮是传自苏造肉。因原料所需的五花肉太贵,则换成了猪下水、猪头肉,以适合老百姓穷人的消费。吃过很多家的卤煮,其中小肠、肺头、炸豆腐、死面火烧是必有的,其他的还有加猪头肉、猪心的,各有口味。浓厚的汤汁还要加韭菜花、腐乳、香菜、辣椒油、醋、蒜蓉,就着大蒜头吃才对味。个人喜欢多加醋和辣椒油,吃完干货,把汤汁一并喝掉才过瘾。
如果你能喝两口,那配上二锅头更过瘾。而且最好是高度的二锅头,50度以下的白酒,其实很不对味。真正对味够劲的都是50度以上的。二锅头还有63度的,要一大碗卤煮,多加肥肠、辣椒,就着大蒜,再来一口高度二锅头,确是一种享受。其实当初的苦力也是如此嘛,赶大车的,扛大包的,忙碌半天,要一碗重口的卤煮,再来二两烈酒,补充体力,解馋解乏。之前也看过人争论喝红星还是牛栏山,其实这些所谓的老牌子,都是假老牌真新牌。所以喝什么完全是自己的喜好,觉得什么好喝,就喝什么。如果不喝酒的,现在一般北京菜馆都有北冰洋汽水,八九十年代北冰洋在北京可是第一品牌。虽然后来厂子倒闭了,不过现在重新开业的北冰洋,其口味恢复的还是相当到位,是不喝酒的人的必选。
吃卤煮虽然老汤重要,但后面多加香菜,多就大蒜才过瘾。北京小吃很多都是就着大蒜或者蘸蒜汁吃的。比如炸灌肠、炸酱面什么的。一来大蒜提味,自有香味。二来大蒜消毒杀菌,这个对以前没有什么保鲜保质设备的小吃摊尤为重要,也算食品卫生的一种补救措施吧。辣椒油和醋貌似以前并不兴,但对于现在很多人的口味,无辣不欢。醋则是解腻助消化的,卤煮油大,多放醋解腻提味。腐乳、韭菜花则提高厚重卤味,更显咸香。
北京好吃的卤煮非常多,但这个好吃是因个人口味而异的。有的我个人很喜欢,但别人觉得一般。有些网上评价不错,但我真觉得是糟蹋卤煮的名声。这怎么算,只能说各有喜好了,所以也就把自己的食味体验说说。
对了,爱吃卤煮的还要说下炖吊子。卤煮是一碗一碗(当然现在也都有锅了)。炖吊子则是类似火锅,各种料小火炖着。现在基本都是铁锅,以前是砂锅。卤煮用小肠,炖吊子用大肠(个人认知,并没考据)。味道相近,但都是油香厚重的口味。很多店里除了有卤煮火烧外,也有吊子锅,喜欢的也可以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