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三重奏:迎春、打春与咬春的千年传承
立春三重奏:迎春、打春与咬春的千年传承
立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春天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在这个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时节,人们通过各种传统习俗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其中,迎春、打春、咬春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习俗。
迎春:千年的仪式传承
“迎春”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便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东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这种仪式在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活动。清代时,迎春仪式已演变为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规模甚至超过冬至。
迎春仪式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通过祭祀春神句芒,人们祈求一年的丰收与平安,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打春:鞭春牛里的农耕文化
“打春”习俗源自打春牛,最早可追溯到东夷族时期。传说东夷族首领少暤的儿子句芒在管理农耕时,发现老牛冬眠不起。他没有选择直接抽打老牛,而是让人捏成泥牛,挥鞭抽打,用鞭声惊醒老牛。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立春鞭春牛的习俗。
在周代,立春之日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人们制作真牛大小的泥牛,鞭之以督春耕。汉代时,这一习俗已经相当流行,《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到了唐宋时期,鞭春牛的仪式更为盛行,春牛被打碎后,人们争抢土块带回家,寓意吉祥如意。清代时,春牛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良,出现了竹木骨架的纸牛,牛肚里还会放入五谷或小牛犊。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在一些地方仍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例如,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在2025年立春日举办“打春”展演活动。活动现场,伴随着热烈振奋的锣鼓声,醒狮表演“采青”,随后进行鞭春牛仪式,礼官敲响立春鼓,春官朗诵《立春词》,每鞭伴随一句《鞭牛词》,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咬春:舌尖上的春天
“咬春”是立春时节最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民间有在立春时节吃春饼“咬春”的习俗,以求一年平安。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春饼的制作工艺独特,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除了春饼,还有春盘,将韭菜、豆芽等时令蔬菜与肉丝混合炒制,寓意生机勃勃。春卷则是由春盘演变而来,是一种油炸或煎制的小吃,外酥里嫩,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咬春”,人们在味蕾上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生命的活力。
立春的三大习俗——迎春、打春、咬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始终如一。在现代社会,这些习俗依然焕发着新的生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