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国际合作新机遇:投资风口来了!
碳市场国际合作新机遇:投资风口来了!
2023年,全球碳定价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040亿美元,世界各地运行的碳定价机制共计75种,产生的收入一半以上用于支持气候和自然相关项目。这一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年度报告,显示碳市场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在中国,碳市场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部正在推进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的工作,计划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一举措将使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左右,进一步巩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的地位。
同时,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布局碳金融业务。目前,已有15家券商获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包括国元证券、财达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兴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等。这些券商不仅在地方试点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开展“首单”创新业务,还参与和创设了多种碳金融产品,如碳资产交易、碳资产交易回购、碳配额远期交易等。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24年12月2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6.26万吨,累计成交额426.02亿元。随着更多行业被纳入碳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市场流动性和交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碳市场带来了多样化的机会。可以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也可以投资于低碳项目、清洁能源、碳捕集技术等领域。此外,碳期货、碳债券等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碳市场投资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政策不确定性、市场流动性问题以及碳价波动都可能影响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在参与碳市场时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市场动态,做好风险管理。
总体来看,全球碳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其碳市场的扩大和金融创新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碳市场有望成为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