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封神2》拍摄幕后!乌尔善如何打造神话世界?
揭秘《封神2》拍摄幕后!乌尔善如何打造神话世界?
2025年春节档最受瞩目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正在全国热映。这部由乌尔善执导的神话史诗大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亮眼成绩,更以其精湛的视效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从概念设计到技术应用,再到数字资产,《封神第二部》在各个环节都经历了不断突破与深入研发,全片1927个视效镜头震撼加倍。导演乌尔善表示:“虽然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电影,但我们始终努力将其呈现得真实而又动人。”通过纪录片《神话继续》,观众将全方位了解这个宏大神话史诗诞生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与艰辛,感受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壮阔图景。
美学风格:考古式还原商周美学
乌尔善在创作《封神三部曲》时,特别强调对商周美学的考古式还原。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商周时期的建筑、服饰、器物等文化元素,试图构建一个独特的东方神话美学体系。
在《封神第二部》中,这种美学追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中的西岐城是专门实景搭建的,占地200亩,包含50多栋单体建筑。西岐城的建筑风格采用了上古时期的“穿斗式”结构,与朝歌城的华丽繁复形成鲜明对比。西岐城的城墙是夯土结构,房屋多为木结构,色彩以土黄、棕色为主,呈现出一种质朴而平和的美学风格。
乌尔善表示,这种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区别,更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对立:朝歌象征着权力与欲望,而西岐则代表着理想家园和质朴生活。通过这种对比,影片深化了主题表达,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特效制作:2000多个特效镜头的挑战
《封神第二部》的特效制作由曾参与《流浪地球》《黑神话:悟空》的墨境天合团队负责,全片包含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然而,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制作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预告片发布后,不少观众对特效效果表示担忧。有人指出,预告片中的特效场景显得“网大质感”十足,远景特效缺乏细节,流水和骑兵在战斗场景中明显不够真实,甚至出现骑兵像似漂浮在地面之上,导致画面不够实际。另外,部分观众对麒麟坐骑的特效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毛发质感不够真实,看起来像是网游中的低质模型。
面对质疑,乌尔善表示,预告片的特效并不能代表最终成片的质量。从第一部的经验来看,预告片与正式放映时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因而不能过早下结论。不少观众对预告片所展现的细节表示了乐观,如闻太师凯旋的场面、邓婵玉的英姿等均展现了相当的视觉潜力。支持者认为,一些特效细节可能在大银幕上的效果会更具冲击力,也更能够展现电影的宏伟视觉。
文化元素:非遗灵感与传统工艺
《封神第二部》在文化元素的运用上堪称匠心独运。乌尔善带领团队走访了多家博物馆,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影片中的许多道具和场景都融入了非遗元素,力求还原商周时期的美学风格。
例如,西岐城的建筑样式参考了上古时期的“穿斗式”建筑,与明清建筑的斗拱结构有很大不同。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准确性,也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多样性。此外,影片中的服饰设计也融入了传统刺绣和编织工艺,让角色造型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乌尔善表示,他希望通过电影让观众重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非遗元素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能够活生生地呈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中。
创新与突破: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
《封神三部曲》被誉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的最大胆尝试。乌尔善带领团队建立了“封神制片管理系统”,将电影剧本拆解为987场戏、2.6万件道具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这种标准化、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业化模板。
然而,这种工业化探索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例如,如何在神话史诗的框架下,平衡人类力量与超自然元素的关系?如何在战争场面中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问题都需要团队不断摸索和突破。
市场表现与文化意义
《封神第二部》的市场表现令人瞩目。虽然首部曲24亿的票房仅勉强收回成本,但第二部凭借精良的制作和强大的演员阵容,有望在春节档取得更好的成绩。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最新成果,更通过创新性的叙事和文化表达,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乌尔善表示,他希望通过《封神三部曲》让观众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电影的实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古典神话的现代诠释,更是中国电影人对史诗级作品的一次勇敢尝试。
结语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是一部凝聚了中国电影人智慧与汗水的匠心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最新成果,更通过创新性的叙事和文化表达,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最终票房如何,这部作品都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见证着中国电影人对史诗级作品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