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她”字百年:语言中的性别平等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她”字百年:语言中的性别平等之路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27012362_121619658
2.
https://blog.csdn.net/DaPiCaoMin/article/details/140825417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JTHTVT0553Y2G4.html
4.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5eafd86e4b09dde337fa55f.html
5.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4/03/1127197
6.
https://m.qidian.com/ask/qgtmivxrhjd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12/09/81246728_1123062963.shtml
8.
https://www.un.org/zh/observances/chinese-language-day
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9290700
10.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290700

“她”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国近代语言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这个小小的汉字,不仅解决了白话文运动中第三人称代词缺乏性别区分的问题,更引发了关于语言与性别平等关系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性别、历史与争议、未来趋势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她”字背后蕴含的性别哲学。

01

语言与性别:偏见与平等的博弈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语言中的性别偏见会加剧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大型语言模型(LLM)在描述女性时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例如,在AI生成的文本中,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频率是男性的4倍,而男性则更多与“商业”、“管理层”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这种偏见不仅体现在对女性的描述上,还表现在对不同性别、性取向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刻画中。研究发现,当AI被要求补全“一个同性恋者是……”这句话时,Llama 2生成的内容中有70%都为负面,包括“同性恋被视作社会的最底层”等。在涉及不同种族的文本中,LLM则表现出了严重的文化偏见,如将祖鲁族女性更多地设定为“佣人”、“厨师”等角色。

这些发现引发了对语言与性别关系的深入思考:语言中的性别区分究竟是促进了平等,还是加剧了偏见?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明确的性别区分有助于提高女性的可见度,如“她”字的发明初衷就是为了让女性在语言中获得独立的地位;另一方面,过度的性别区分又可能固化刻板印象,限制个体的发展空间。

02

“她”字的历史:从争议到共识

“她”字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的过程中,第三人称代词缺乏性别区分的问题日益凸显。1917年,刘半农首次提出创制“她”字,以对应英文中的“she”。这一提议最初引发了巨大争议,部分女性认为这是对男权的强化或对女性的歧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字逐渐获得了广泛认可。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袖在作品中积极推广使用,赵元任还将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使其广为流传。最终,教育部将“她”字收录进字典,标志着其正式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03

性别语言的未来:走向包容与平等

在全球范围内,语言的性别化表达正在经历变革。在英语中,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开始使用中性代词“they”来代替传统的“he”或“she”,以避免性别偏见。这种趋势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多样性的尊重,以及对传统二元性别观念的突破。

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语言清晰度的同时,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推动语言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探索。

以“她”字为例,其在当代社会的使用仍存在争议。一方面,它作为女性独立地位的象征,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过度强调性别区分可能会限制个体的发展。例如,当李子柒在视频中将“漆”字的“氺”误写为“水”时,引发的争议就反映了社会对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的不同看法。

从历史的角度看,“她”字的发明和普及是中国语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解决了实际的语言表达问题,更体现了对女性身份的尊重和平等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语言中的性别区分问题。正如教科文组织所呼吁的那样,我们需要确保在设计AI工具时保证性别平等,这同样适用于自然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语言是活的,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从“她”字的争议到AI语言模型的性别偏见,我们看到了语言与社会观念之间的复杂互动。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正如“她”字从争议走向共识的历史所昭示的那样,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充满张力但又富有希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共同推动语言向着更加平等、包容的方向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