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推出190个“妈妈岗”,灵活就业助力职场妈妈重返职场
青岛推出190个“妈妈岗”,灵活就业助力职场妈妈重返职场
近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首批“妈妈岗”用人目录,共推出190个岗位,涉及7个用人单位。这一创新举措旨在帮助需要照顾12岁以下儿童的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兼顾工作与育儿需求。
“妈妈岗”并非青岛首创,此前广东、河北、黑龙江等地已有类似探索。但此次青岛发布的用人目录,标志着这一就业模式正在从地方探索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什么是“妈妈岗”?
“妈妈岗”是指能够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弹性安排上下班时间,方便接送孩子
- 管理模式弹性:减少加班要求,提供人性化管理
- 劳动强度适中:选择适合育儿妇女的工种
- 工作环境友好:营造理解和支持育儿需求的工作氛围
政策背景与意义
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多重需求:
缓解育儿妇女就业难:据统计,82.7%的全职妈妈有再就业打算,但受限于传统工作模式,实际就业率较低。
响应国家生育政策: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完善促进妇女就业的制度机制。
促进性别平等:通过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帮助女性在职场中获得平等发展机会。
各地实践与成效
各地在推行“妈妈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广东中山:2019年率先探索“妈妈岗”,2022年出台专门扶持政策,从就业、培训、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
珠海:对设立“妈妈岗”的用人单位给予最高30万元的奖补,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邢台:通过“共享阿姨”家政服务等多种形式,累计带动2.5万余名妇女就业。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尽管“妈妈岗”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企业成本问题:灵活工作安排可能增加企业管理成本。
岗位质量保障:如何确保“妈妈岗”不沦为低质量岗位。
性别刻板印象:避免将育儿责任过度归于女性。
为应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补贴等,降低企业成本。
建立规范标准:明确“妈妈岗”的岗位要求、权益保障等。
加强社会宣传:消除对“妈妈岗”的误解,营造包容氛围。
“妈妈岗”的出现,不仅为育儿妇女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为社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这一创新就业模式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消除职场中的性别歧视,为女性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这种创新的就业模式将逐渐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职场文化的深刻变革,“妈妈岗”将为女性带来更加广阔的机遇和可能性,使她们在职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