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建成百米级柔性钙钛矿电池产线,效率达17.75%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建成百米级柔性钙钛矿电池产线,效率达17.75%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在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成功建成卷对卷连续制备柔性钙钛矿组件产线,研发的350毫米×1050毫米尺寸的大面积柔性组件效率高达17.75%,连续制备长度达100米,相关指标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突破性进展:百米级产线与高效组件
该项目由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硅太阳电池组(DNL1606组)刘生忠团队承担,旨在推进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项目近期通过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科研项目的验收方法符合合同、验收大纲、行业标准的要求;汇报材料、测试报告、测试验收单等数据记录完整齐备,研发过程规范透明;柔性大面积组件效率和稳定性均超过项目验收指标。
柔性钙钛矿电池的独特优势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独特的柔韧、轻质、可塑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需求。尤其在物联网、智能家居、移动能源、公共交通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晶硅电池相比,钙钛矿电池不仅理论转化效率更高(可达33%),而且原料易获得、生产能耗低,被视为下一代最具前景的光伏材料。
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前景
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在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向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开发低温界面材料、调控薄膜结晶、优化界面工程等关键技术。这些创新为实现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稳定与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集贤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太阳电池方面也获得重要进展,创造了钙钛矿电池稳态效率的认证世界纪录26.7%,被国际权威的世界纪录榜《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收录。这些突破性成果表明,中国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降低,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将为光伏建筑一体化、便携式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