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结果发布:2037年前后,地球可能迎来“小冰河”时期
新的研究结果发布:2037年前后,地球可能迎来“小冰河”时期
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地球可能在2037年前后迎来一个“小冰河”时期。这一预测基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能在此期间崩溃的科学模型。然而,这一看似“降温”的现象背后,实则是全球气候变化复杂性的体现。
全球极端高温频发,全球变暖是根本原因
2024年以来,全球多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天气。从阿联酋到西班牙,再到中国江浙沪地区,40度以上的高温已成常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50度的极端高温。
图1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这些极端高温现象,究其根本,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表现。自然气候因素如厄尔尼诺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都是重要因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称,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3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2.5到2.9摄氏度,这将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新研究表明:地球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
最新的科学研究通过先进的科学模型预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最有可能在2037年至2064年间崩溃。这意味着与最初预测的2025年相比,时间又延后了12年。但不论是哪一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崩溃似乎都是迟早的事,一旦发生,不仅仅会带来寒冷,还将对全球气候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两极温度升高导致海底藏冷效应停止海洋锅炉效应增强
澳大利亚的一个学者认为冰川融化没有从冰川的顶部开始,而是从底部一点一点融化的,这就可能因为地球本身的热度引起的,要知道我们的地球靠太阳来得到充足的热量,但是地球的内部也可以发热,地球里是有岩浆的,再加上内部的能量巨大,这些质量在一起发生质变就会产生热量,所以地球是在散热的。地球变暖不是来自一个原因,二氧化碳也许也是一个原因,但也许还存在更多的原因,所以不能只让二氧化碳背锅!
每年地表热流值为1020焦耳,潮汐能为1019焦耳,地震火山活动能量为2017-18焦耳。地球内部的热能释放是客观事实,对地球变暖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海洋锅炉效应”。
我们在1996年指出,火山活动主要受地球内部能量间歇性释放所控制。海洋锅炉效应、海底藏冷效应、海震调温效应和强潮汐调温效应比温室效应有更显著的调温效果。自然杂志最新文章证实了这一结论。
地球气候的动态平衡
实际上,地球的气候是一个多种因素参与的动态平衡:海底藏冷效应导致冰盖从两极扩展到赤道,形成雪球地球,阻塞了地球散热的通道,海底火山的喷发,加热了海洋,释放了温室气体,导致冰盖的融化,形成海洋锅炉效应。与此同时,火山灰污染了冰雪表面,降低了冰雪的反光率,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使地球变暖。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呼吁
面对这一可能的气候变化趋势,专家呼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绿化。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更全面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