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北京丧葬风俗大揭秘:这些细节你绝对想不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北京丧葬风俗大揭秘:这些细节你绝对想不到!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
2.
https://dushi.singtao.ca/toronto/%E6%96%B0%E9%97%BB/%E5%8D%B3%E6%97%B6%E5%9B%BD%E9%99%85/%E5%A5%87%E9%97%BB%E7%A7%98%E5%8F%B2%EF%B8%B1%E6%98%8E%E6%B8%85%E4%B8%A7%E8%91%AC%E4%B9%A0%E4%BF%97%E5%8F%A6%E7%B1%BB%E7%A0%B4%E5%9C%B0%E7%8B%B1%E5%8A%A9%E8%BD%AC%E7%94%9F/
3.
http://hrss.aiencm.com/hrssx/article/html/24020?st=article_issue
4.
http://jisily.binzangxx.com/html/4179.html
5.
http://mingyuewang.cn/list_9/239.html
6.
http://m.yizuren.com/yistudy/yxyjjx/47049.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1/12/5615448_1132860559.shtml
8.
https://3g.d1xz.net/wenhua/minzu/art155163_4.aspx
9.
https://www.ping-jia.net/aa/cssdrwxjwsdgrsggxd.html
01

从“批殃榜”说起:老北京丧葬的独特仪式

在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中,有一项特殊的制度——“批殃榜”。当家中有人去世,家属需要请风水先生验看死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面详细记录死者的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殡日期等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程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02

丧葬仪式:从临终到出殡的繁琐细节

老北京的丧葬仪式,从病人临终前就开始了。家人会将病人迁至正房的正室(称为“正寝”),为其沐浴更衣,并预先放在停尸的木板上。在确认病人即将离世时,会在其口鼻处放置新棉花,这个过程被称为“属纩”,用以观察是否还有气息。

一旦确认病人去世,家人不能立即大哭,而是要先进行一系列仪式。首先是在死者口中放置几粒米(富人家则含珠),然后盖上衾单(专门用于覆盖尸体的单被)。接着,家属需要点燃“引魂灯”,这盏灯会一直燃烧到出殡,目的是为亡灵照亮通往彼岸之路。

门外则根据死者的年龄悬挂相应数量的纸钱,每岁一张,男左女右,这种做法在明朝北京被称为“挑钱”,在清朝遵化则称为“命纸”。同时,还需要向亲友报丧,这一过程称为“讣告”。

入殓是丧礼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常在死后第三天进行。在入殓前,会在棺材底部铺上石灰和炭屑以防腐,还会放置一块七星板,据说可以超度亡魂。入殓时,伴随着鼓乐和炮声,亲友列队送行,称为“大殓”。

03

特殊的禁忌与民间传说

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中充满了各种禁忌和传说。比如,出殡的日子不能选择双日,因为双日意味着“两个人死”;在停灵期间,屋内不能有猫,否则会带来不祥;下葬后返回的路上不能回头,也不能理发,据说这样会惊扰亡灵。

最特别的是“破地狱”仪式。人们相信人死后第三天会“回煞”,因此会在这一天设置灵位,布置孝堂,写魂幡,请僧道念经超度,以防止煞神的危害。在清代杭州,道士还会用生鸡蛋、铁屑和赤豆等物品来驱赶煞神。

04

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文化内涵

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等级制度。《清通礼》对不同阶层的丧葬规格都有详细规定:公侯墓地100步,坟高2丈;一品官墓地90步,坟高一丈八尺;而平民墓地仅9步,坟高4尺。此外,还有许多专属品官的哀荣,如殡葬日期、辍朝、赐祭、赠赙、赐谥及遣使治丧临吊等,这些都因身份不同而有严格差异。

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即便是丧葬这样的私人仪式,也必须严格遵守官方规定,不得逾越。

05

从传统到现代:丧葬习俗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演变。辛亥革命后,维新派代表人物王照等人积极推动丧葬制度改革。他们取消了“批殃榜”,简化了丧葬流程,提倡文明简朴的丧葬方式。这种改革不仅简化了繁琐的仪式,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这些独特的仪式和讲究,既是古人对生死的敬畏,也是对亲情的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许多传统习俗已经简化或消失,但其中蕴含的孝道精神和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