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特效揭秘:21国团队打造,为何仍遭吐槽?
《封神2》特效揭秘:21国团队打造,为何仍遭吐槽?
备受瞩目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蛇年春节档上映后,却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打击。这部斥资30亿元的魔幻巨制,原本被寄予厚望,却因特效质量引发广泛争议。观众纷纷吐槽其为“五毛特效”,甚至将殷郊的三头六臂特效戏称为“蓝皮煤气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集21个国家和地区团队之力打造的电影,未能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精良技术与宏大场景
《封神》系列电影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的特效技术,试图重现中国神话中的经典场景。例如,“姜子牙返老还童”、“申公豹断头”等场景,通过CGI技术呈现,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最新成果。
在《封神2》中,特效团队运用了CGI、抠像、合成、变形、变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求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例如,哪吒甩混天绫的场景,通过CGI技术实现了流畅的动态效果;杨戬和哪吒破门而出的场景,则结合了运动摄影、实景实拍与威亚棚拍、绿幕合成等多重技术,完美展现了角色的飒爽英姿。
为了营造宏大的战争场面,特效团队采用了前景人物实拍、环境或背景用缩微模型或CGI制作、大规模部队用多层复制等特效加工方法。在“大战将至”和“闻天师十绝阵”等场景中,通过多层合成和不同特效方法的组合,成功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战争氛围。
中外团队合作的双刃剑
《封神》系列电影的制作团队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国际化合作模式本应为电影带来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
第一部《封神》的视效制作涉及8个视效公司,而到了第二部,许多知名的外国特效公司如PIXOMONDO和BUF都未出现在制作名单中。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因为第一部的特效质量未达预期,导致后续合作受阻?
制作过程中的重重困境
《封神2》的特效制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上海魅思映像——负责《封神三部曲》后期管理的公司,注册资本从100万元骤减至1万元,且因虚开发票被罚款5万元,这无疑给影片的后期制作带来了巨大冲击。
此外,多家投资方的加入导致剧本频繁改动。原本已经拍摄完成的大量特效戏份被删除,包括杨戬哪吒的打戏、元始天尊和十二金仙参与的大破十绝阵等场景。这些改动不仅影响了影片的整体连贯性,也导致特效制作成本大幅降低。
特效创作中的真实感挑战
特效创作中最重要的是遵循真实性、统一性的原则。然而,《封神2》中的某些特效场景却未能达到这一标准。例如,殷郊的三头六臂特效被观众吐槽为“三个土豆插根葱”,魔家四将的造型则被调侃为“天线宝宝组团打仗”。这些特效场景不仅缺乏质感,还带有明显的抠图痕迹,难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未来展望:中国电影特效的破局之路
《封神》系列电影的特效制作虽然遭遇挫折,但其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和尝试值得肯定。通过与国际团队的合作,中国电影特效团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未来,中国电影特效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加强人才培养:继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特效人才,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 优化合作模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国际合作机制,避免因合作方变动影响项目质量。
- 注重文化融合:在特效创作中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
- 提升真实感:在追求视觉震撼的同时,更加注重特效的真实感和统一性,避免与观众感受产生“温差”。
尽管《封神2》的特效表现未能达到预期,但它为中国电影特效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团队的持续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特效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