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解析:苏州银行存款利率新动向
温彬解析:苏州银行存款利率新动向
近日,苏州银行在内的多家中小银行纷纷宣布调降存款利率。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此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此次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减少利息支出,缓解存款长期化趋势,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并有利于改善银行盈利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未来,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这将对储户和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利率调整背景与现状
2025年开年以来,已有10多家上市银行接受机构调研,其中“负债端成本”成为机构关注的重点。在净息差触及历史低点的背景下,银行负债端成本管理成为2025年稳息差的重要抓手。
以苏州银行为例,该行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2024年已紧跟市场利率走势,不断优化存款结构,存款付息成本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2025年将继续通过定价授权、FTP等手段调优存款结构,同时发力代发工资、快捷支付等业务,完善结算体系建设,提升结算类资金留存占比。
这一举措并非个例。杭州银行在2024年三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并通过优化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全年存款付息率呈稳步下行趋势。上海银行也表示,2025年整体负债端成本改善幅度有望扩大。
从行业整体来看,2024年存款利率呈现明显下行趋势。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1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1年期平均利率降至1.562%,较年初下降34.0BP;2年期平均利率为1.665%,下降45.7BP;3年期平均利率为2.056%,下降47.8BP。
这一轮利率下调潮始于2022年9月,国有大行率先行动,随后中小银行陆续跟进。2024年10月,六大行再次集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这是2022年9月以来的第六次集中下调。尽管部分中小银行在2024年末和2025年初出现阶段性上调,但整体趋势依然向下。
专家解读:利率下调背后的逻辑
温彬认为,此次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体现。自2022年4月以来,存款利率主要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进行调整。今年7月以来,受稳增长等因素推动,降息窗口进一步打开。在此背景下,工农中建等银行牵头下调存款利率,正是基于前期1年期LPR下调以及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走势而自主决定的,是存款利率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另一方面,此举有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为1.54%,收窄至历史最低水平。尽管二季度以来负债端成本有所改善,但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仍在延续,而存款利率下调的效果需要随存款重定价来逐步显现,负债成本降幅仍将小于资产收益降幅。
因此,本次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且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较大,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利息支出、缓解存款长期化趋势,以此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这有利于改善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而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未来展望:利率下行趋势将持续
展望未来,专家普遍认为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银行净息差压力持续存在,为了稳定净息差、降低负债成本,银行有动力继续下调存款利率。同时,政策导向是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贷款利率可能下调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也需要相应调整以保持合理的水平。
不过,具体的调整情况还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供求关系、央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也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强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工作,进一步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更好平衡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之间的关系。
对于储户而言,面对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态势,专家建议:
- 尽量选择能锁定中长期收益的产品
- 增加权益类投资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 在投资前明确自己的可投资资金规模、资金的闲置期限、预期的投资回报率以及能够承受的风险水平,尽量做到分散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款利率持续降低,但银行净息差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中,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与一季度持平,但相比2023年末的1.69%仍缩窄15个基点。这表明银行在资产端和负债端都面临不小的压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存款利率的调整不仅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更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适度下调存款利率,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资金流向关键领域,推动经济增长。同时,这也要求银行在利率调整上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
综上所述,此次苏州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既是市场化的选择,也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在经济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存款利率的调整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银行、储户和监管层共同努力,以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