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电机电腐蚀,你了解多少?
新能源车电机电腐蚀,你了解多少?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机作为其核心部件之一,面临着电腐蚀带来的性能下降和安全隐患。据统计,超过40%的电机故障来源于滚动轴承故障,而轴电压和轴电流已成为轴承故障的主要原因。本文深入探讨了新能源电机轴承电腐蚀的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帮助车主们更好地理解和维护自己的爱车。
电机电腐蚀的危害
电机轴承电腐蚀是一种常见的电机故障,主要发生在电机轴承上,会导致轴承损坏和电机故障。在电力驱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据统计,超过40%的电机故障来源于滚动轴承故障,是造成电机停机的主要原因。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技术在交流电机领域广泛应用。PWM技术采用的电力电子器件,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等,开关频率从几kHz到几十kHz,高开关频率产生高频共模电压,与牵引电机内部杂散电容耦合作用,在轴承两侧产生轴电压,当轴电压超过油膜击穿电压阈值时,油膜发生击穿产生轴电流。一旦轴电流密度超过特定的阈值,轴承的金属结构和润滑油脂会逐渐损坏,从而显著缩短轴承寿命。
预防措施
针对电机轴承电腐蚀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预防措施:扼流限制、绝缘阻断和旁路疏导。
扼流限制
通过在变频器的输出端放置扼流磁环或者扼流线圈,如果设计好的话,扼流环可以消耗掉变频器开启、关停时的上冲及熄灭尖峰电压,同时也会降低导体高频感抗带来的谐波电压,有效改善EMI的表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无法消除电机的共模电压,而汽车驱动电机恰恰是共模电压击穿导致的轴承电腐蚀最严重。另外这种方式通常需要比较大的安装空间。
绝缘阻断
通过对轴承或关联零部件的绝缘措施,将轴电流的路径切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用陶瓷球轴承,基本可以解决该轴承的电腐蚀问题。但如果采用绝缘涂层,在高频情况下,绝缘层的高频阻抗是非常低的,未必能承受电压冲击,这种击穿情况在其他行业时有发生。当然即使保护了绝缘轴承本身,但轴和后面的负载端都是硬连接,在轴上有电的情况下,电会通过连接点输出到负载端,并在负载端找到最薄弱处释放。
旁路疏导
增加低电阻旁路,使电荷通过这个增加的旁路泄导,这样轴电压降低,通过轴承的电流会很小,并减少电压击穿风险,有效保护轴承。市面上疏导方案主流有导电碳棒、导电油封、导电油脂和接地导电环四种类型。
压接导电(导电碳棒,导电金属片):使用碳棒一端与轴接触,另一端接地,将电导入地下防止轴电压的产生。成本低,但碳棒存在磨损的情况,需要定期更换。
紧配导电(导电PTFA,导电橡胶,导电碳布):在轴上设置导电紧配类油封材料,机壳与转子上的电荷通过导电油封传导至机壳,机壳设置接地的连接。无需额外安装操作,但在油冷环境下存在耐久性问题。
导电油脂:在绝缘的油脂里加入一些导电颗粒,通过导电颗粒卸载轴电压避免容性击穿放电。设计简单,但导电颗粒表面容易形成绝缘油膜,导致持续的击穿放电。
过盈导电(纤维导电环):设计纤维过盈量,使汽车全寿命周期内,纤维都能与轴接触,电流通过纤维泄导。全寿命周期免维护,但需要注意静态电阻、化学稳定性和接触良好性等因素。
日常维护要点
除了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外,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日常维护也非常重要。
定期更换齿轮油和冷却液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转速通常较高,外加驱动电机更加直接的扭矩输出,决定了减速机构同样需要齿轮油进行润滑和散热。通常来说,新能源汽车齿轮油的更换周期为2年或4万公里,具体以车辆保养手册为准。
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冷却液要求具有极低的导电率,与传统燃油车所使用的冷却液(防冻液)并不通用,不能私自添加或者更换,应严格根据厂家规定的周期进行更换,通常为2年或4万公里。
正确的充电方式
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式分为快充和慢充。慢充一般需要8-10小时时间,而快速充电一般仅需半个小时即可充至80%的电量,2小时即可充满。但是,快充会使用较大的电流和功率,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热量,并导致电极偏离平衡电位,久而久之会使动力电池的寿命减少。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慢充方式。
车辆清洁注意事项
新能源汽车的内部清洁与传统燃油车的清洁方法基本上相同。但进行车辆外部清洗时,要避免水进入充电插座,清洗车辆前机舱盖时也要避免大水冲洗。因为充电插座内部有很多“怕水”的高压部件和线束,水流入后有可能导致车身线路短路。由于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高压部件与电池机组集中安装在车辆底盘,因此在日常行驶过程中,遇到坑洼路段要谨慎驾驶,避免划伤底盘。
结语
电机电腐蚀是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日常维护,可以有效减少电腐蚀的发生,延长电机使用寿命,保障行车安全。建议车主定期到4S店进行专业保养,以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