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禁用噻虫嗪:保护蜜蜂还是影响农业?
欧盟禁用噻虫嗪:保护蜜蜂还是影响农业?
欧盟委员会近日宣布,拟撤销包括噻虫嗪在内的多种农药在所有农产品上的最大残留限量。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方面,噻虫嗪对蜜蜂等传粉昆虫具有剧毒,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作为重要农业杀虫剂,其禁用将对农业生产带来挑战。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也可能重塑全球农药贸易格局。
噻虫嗪:蜜蜂的隐形杀手
噻虫嗪是一种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水稻、苹果、瓜类等多种作物。然而,这种化学物质对蜜蜂等传粉昆虫具有致命影响。
研究表明,噻虫嗪即使在亚致死剂量下,也会损害蜜蜂的认知能力,降低蜂巢生产力。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指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具有剧毒,每年为英国作物生产贡献约5亿英镑的蜜蜂和蝴蝶等传粉媒介,正面临严重威胁。
更令人担忧的是,噻虫嗪在土壤中持续存在,构成长期环境风险。萨塞克斯大学蜜蜂专家戴夫·古尔森(Dave Goulson)教授警告,一茶匙含有噻虫嗪的杀虫剂足以杀死12.5亿只蜜蜂。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食物供应依赖蜜蜂、蝴蝶等授粉昆虫,授粉活动不仅有助于野生植物繁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是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授粉者的数量减少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进一步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
禁用后的挑战与机遇
噻虫嗪的禁用无疑将对农业生产带来挑战。作为广谱高效的杀虫剂,它在防治蚜虫、飞虱等多种害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挑战也催生了新的机遇。
中国在农药创新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为全球农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以沈阳化工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近年来在农药创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沈化院研发的乙唑螨腈和四氯虫酰胺等创新产品,不仅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还因其优异的防治效果和环境友好性获得市场认可。
乙唑螨腈自2017年上市以来,迅速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大杀螨剂品牌,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次。四氯虫酰胺则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多种重要害虫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也开发出多个创新产品,如毒氟磷等环境友好型农药,并与企业合作研发出噻虫胺和噻虫嗪等微胶囊缓释颗粒剂新剂型,进一步提升了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率。
全球影响与未来展望
欧盟此次政策调整,不仅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将对全球农药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中国在这一轮变革中展现出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然而,这一转变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这需要各国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从长远来看,欧盟禁用噻虫嗪等高风险农药,将推动全球农业向更加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也将促进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