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张纯如:用生命追寻历史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张纯如:用生命追寻历史真相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26597
2.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56953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38998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09A01JSY00
5.
http://mrdx.xinhuanet.com/20241213/db923126cbf34251b02ac49d2f71500e/c.html
6.
https://m.krzzjn.com/show-2907-143690.html
7.
https://www.nju.edu.cn/info/1056/390111.htm
8.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2f3814e4b0458dc38d084f.html
9.
http://www.19371213.com.cn/research/rbqhnjdtsyj/202403/t20240301_4177922.html

1995年7月,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南京西苑宾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27岁的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她一头长长的黑发,一双大大的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虽然只能用简单的汉语交流,但她此行的目的却异常坚定:为了写作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著作。

01

一个人的使命

张纯如的外祖父曾在南京做教师,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一年前,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小镇上,她偶然看到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览,那些血淋淋的资料唤醒了她对祖辈遭遇的记忆。她决定,要用一部英文著作,向西方社会揭示这段被遗忘的浩劫。

在南京的调查访问中,张纯如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与专注。她穿着宽松的T恤、短裤和白球鞋,穿梭于挹江门、中山码头、煤炭港等南京大屠杀遗址。每到一处,她都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认真记录下纪念碑、遗址以及讲解人员的介绍。在草鞋峡集体屠杀遗址,面对5.7万余人被屠杀的历史,她沉默良久,向陪同的学者询问:“为什么没有人进行反抗?”当得知幸存者们在身体被捆绑和恐怖气氛中难以有效反抗时,她默默点头,表示理解。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张纯如还访问了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唐顺山、夏淑琴、潘开明等老人的家中,她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证言,并对幸存者身上的伤疤拍摄特写镜头。这些老人的遭遇深深震撼了她,她在书中写道:“我得知大屠杀期间,其中一些幸存者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以至在其后的数十年里,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我所见到的情况,令我震惊和沮丧。”

02

面对威胁,永不退缩

1997年12月13日,正值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张纯如的《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基于对幸存者的采访、当年留在南京的外国人的日记、外交文件等资料,以凝重的笔调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日本右翼分子对她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和恐吓。她收到了无数威胁信,甚至有人扬言要伤害她和她的家人。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她发现有人在台下对她进行录像,这让她感到极度不安。她的电话经常被骚扰,甚至在深夜也会接到威胁电话。

更令人痛心的是,日本外务省还资助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抹黑活动。他们通过《日本回声》杂志,发表多篇批评张纯如及其著作的文章,试图诋毁她的声誉。这些文章来自一些知名历史学家,如傅佛果、秦郁彦和阿尔文·库克斯等,他们将张纯如的研究斥为“虚构”和“带有偏见”,严重损害了这本书的声誉。

面对这些威胁和抹黑,张纯如没有退缩。她坚持为历史真相发声,甚至与日本驻美大使在美国公共电视台进行了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公开辩论。她的勇气和坚持,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了解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03

永恒的纪念

2004年11月9日,年仅36岁的张纯如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据她的家人透露,长期的抑郁和压力是导致她自杀的主要原因。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历史真相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

张纯如的离世震惊了整个世界。她的母亲张盈盈在回忆录中写道:“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相信真相的力量,她相信历史不能被遗忘。”为了纪念这位为历史真相而战的勇士,2005年,张纯如纪念馆在她的祖籍地江苏淮安正式落成。

张纯如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留下的《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已经成为全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窗口。正如她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她用自己的生命,为历史留下了永恒的见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