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张謇的实业传奇之旅
南通博物苑:张謇的实业传奇之旅
南通博物苑,这座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更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见证。博物苑的创办,不仅体现了张謇“教育救国”的理念,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的新篇章。
张謇的实业布局
张謇,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他深信“教育救国”,主张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文化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在参观日本博物馆后,张謇深受启发,认识到博物馆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意识到,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所,更是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场所。
1895年,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名义,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集股过程颇费周折。1897年,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英国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19.51万两。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建成投产。该厂后称大生一厂。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四厂共有资本708.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棉纱和白棉布为主。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除了大生纱厂,张謇还在南通创办了榨油厂、冶铁厂、印刷厂等一系列企业。他深知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因此还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建立产棉基地。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张謇创立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建设天生港及其码头仓库,并修建了港闸公路。
实业成就对南通的影响
张謇的实业布局不仅推动了南通的经济发展,更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他秉持“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通过修建道路、河运和港口,极大地改善了南通的交通状况。同时,他还注重水利建设,聘请各国水利专家,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坝,有效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
在教育方面,张謇更是不遗余力。他自筹资金建设通州师范学校,创办博物苑,建立农场和农校,创办各类小学和贫民半日小学。他还创办了翰墨印书馆、医学专门学校和图书馆,为南通培养了大批人才。
博物苑中的实业传奇
南通博物苑不仅是张謇普及知识、开启民智的重要场所,更是展示其实业成就的窗口。博物苑通过丰富的展览和互动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企业家的实业传奇。
2022年5月,南通博物苑在伊犁州博物馆举办《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巡展。展览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实业救国敢为人先”“经营乡里泽惠后世”“精神不朽丰碑永铸”四个单元组成,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展示了张謇以大生集团为核心,兴办的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慈善、公益事业及营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成就。
博物苑内还设有专门的展厅,展示张謇创办的企业群,包括大生纱厂、榨油厂、冶铁厂等。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技术,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这些企业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此外,博物苑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如“乾隆的假期”主题展和张謇书法主题展,为观众带来更多文化盛宴。
实业精神的当代启示
张謇的实业精神不仅体现在创办企业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上。他始终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实业救国”为己任,致力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实业成就的重要见证,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企业家如何通过实业报国,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启迪民智,如何通过城市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博物苑的存在,让我们得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张謇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