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职场霸凌的法律救济新路径
央视曝光:职场霸凌的法律救济新路径
近年来,职场霸凌现象频发,引起广泛关注。央视新闻曾报道近五年遭遇过职场霸凌的网友比例高达66.3%。面对这一问题,《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提供了多种法律救济途径,如收集证据、申诉、进行法律咨询以及申请劳动仲裁等。劳动者在遇到职场霸凌时应保持冷静,积极维护自身权益,通过合法手段解决纠纷。
什么是职场霸凌?
职场霸凌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通过权力滥用和不公平处罚,造成持续性的冒犯、威胁、冷落、孤立或侮辱行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胁、羞辱、被孤立及受伤害,进而折损其自信并带来沉重的身心压力。
职场霸凌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 无端指责谩骂
- 同事的排挤与孤立
- 言语上的威胁
- 当众侮辱
- 恶意中伤
- 性骚扰
- 上级利用职权进行报复性调岗、降职降薪
- 不公平的绩效考核
- 惩罚性罚款
- 扣发工资奖金
- 打压施压劝退
遇到职场霸凌怎么办?
1. 收集证据
冷静应对,收集和保存证据是维权的第一步。证据包括:
- 书面材料:如工作安排、考核结果等
- 电子邮件:保留与霸凌行为相关的邮件往来
- 微信QQ等对话记录:及时截图保存
- 电话录音:记录下霸凌者的言语威胁
- 现场录像:如有条件,可以录制霸凌现场
- 证人证言:寻找目击者提供证词
2. 申诉
向用人单位的工会或者当地的总工会申诉,寻求帮助。根据《劳动法》第三十条规定,工会有权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提出意见,如果发现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的情况,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
3. 进行法律咨询
向专业人士咨询,了解自身遭遇的是侵权行为还是劳动纠纷,二者寻求的法律途径不同。如果遭遇民事侵权行为(如健康权、自由权、名誉权被侵害),可以直接到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如果身体受到轻伤以上伤害,遭遇猥亵、诽谤等行为,可以直接到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存在无故降薪、辞退等行为,则需要走劳动仲裁程序解决。
4. 申请劳动仲裁
面对用人单位的劝退、逼迫离职等行为,可以通过《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准备好相关材料,到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保护好自己作为劳动者的权益。
案例分析:陈洁的职场霸凌经历
陈洁在一家能源企业担任行政岗位工作,表面上看工作稳定且薪资优厚,但实际上她已经遭受职场霸凌近4年。每天都在被批评和否定中度过,甚至因此患上了甲状腺肿瘤。
在陈洁所在的部门,职场霸凌现象十分严重。部门主任习惯用高声调进行全盘否定,不仅要求员工长时间加班,还经常无端否定员工的工作成果。在该部门,先后有8名同事因无法忍受而选择调离或辞职,时间最长的待了一年半,最短的只有半年。
陈洁也曾尝试与部门主任沟通,但每次沟通都无果而终。她发现,部门主任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能力欠缺的表现,因为没有更智慧和有效的方法赢得下属认可,所以选择高压、粗暴的管理方式。
虽然陈洁考虑过离职,但考虑到自己在单位多年的打拼和心血,她选择继续留在公司,等待部门主任退居二线。这个案例揭示了职场霸凌对个人身心的严重伤害,以及维权的困难。
如何预防职场霸凌?
不轻易签字:面对不是自己分内负责的工作,不要轻易签字,以防事后有风险或隐患。
敢于说“不”:对于用人单位、企业的规章制度,入职时要进行全面的学习,清晰了解具体的奖惩条款,对于违法、不合理的条款,以及上级、同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提出异议,甚至拒绝执行。
建立良好的职场关系:与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
提升自我:增强自身能力,提升专业技能,不仅能让你在工作中更加自信,还能减少被针对的机会。
及时寻求帮助:如果感到受到欺负或不公平对待,及时与信任的同事、家人或朋友倾诉,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职场霸凌不仅伤害个人,也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和效率。用人单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给员工归属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双赢。我们呼吁建立更完善的职场霸凌防治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尊重和安全的环境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