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校园霸凌:谁来守护“留守”的童年?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校园霸凌:谁来守护“留守”的童年?
2022年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调查数据显示,32.1%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校园欺凌,这一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6.1%。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校园霸凌正在成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口流动与校园霸凌:一个不容忽视的关联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底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5亿,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然而,人口流动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繁荣,还有校园霸凌问题的加剧。
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成为校园霸凌的高发地区。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6年的数据显示,无论是传统的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还是新型的网络欺凌,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均高于城市学校。而在城市中,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乡接合部也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点。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成为校园霸凌的高风险群体。《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的调查数据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与此同时,研究还表明,流动儿童产生欺凌行为的可能性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
为什么留守儿童更容易卷入校园霸凌?
留守儿童相比于普通儿童更容易卷入校园霸凌,这与他们的特殊处境密切相关。
长期亲子分离使得留守儿童更易感到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增加他们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此外,缺乏父母陪伴也意味着无法得到及时的家庭保护,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长期被欺凌的对象。
缺少父母陪伴不仅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及时的家庭保护,也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无法及时得到纠正,最终发展为欺凌甚至犯罪行为。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对大龄留守儿童的班级融入与行为规范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祖辈监护儿童和上代监护儿童中存在行为适应困难的比例也明显高于一般儿童。
校园霸凌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校园霸凌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和自杀倾向等问题,遭受校园欺凌的儿童呈现出更低的主观幸福感。长远来看,遭受欺凌也会使得儿童更可能出现行为不良、同伴拒绝等行为适应问题。
对于欺凌者来说,霸凌他人会导致其性格更加固执、暴躁与狭隘,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并被主流社会排斥。校园欺凌已日益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结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的测量结果来看,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遭受过校园欺凌的非留守儿童和遭受过校园欺凌的留守儿童中存在抑郁倾向和焦虑倾向的比例呈依次上升态势。遭受过校园欺凌的留守儿童存在抑郁倾向的比例超过30%,存在焦虑倾向的比例超过25%,是未遭受校园欺凌留守儿童的两倍。
如何避免“留守”带来的欺凌等不良事件发生
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是避免因“留守”带来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出路。根据研究结果,2020 年,我国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流动半年以上的0~17周岁儿童规模为6693万人,占全国儿童人口的比例为22.5%,意味着中国每4 名儿童中就有接近1 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其中,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规模为4177万人,占农村儿童人口的37.9%,意味着平均每3名农村儿童中就有1名留守儿童。45.6% 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外出,也就是说约 1900 万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者其他人一起居住。
可见,我国留守儿童规模仍然庞大。家庭的临时性拆分导致留守家庭功能明显弱化,给大规模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应该也必须减少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国务院 2016 年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的目标。
然而,在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的今天,完全消除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现实。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
家庭层面:加强亲子沟通,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父母即使在外务工,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保持与孩子的定期联系,给予情感支持。
学校层面:建立校园霸凌预防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对校园霸凌的认识,培养其应对能力。
社会层面: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保护。社区、社会组织等应发挥积极作用,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心理辅导、课业辅导等服务。
政策层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霸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