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推荐:苏唐诗镜头下的故宫之美
单霁翔推荐:苏唐诗镜头下的故宫之美
在河南一个小县城里,一位基层民警用7年时间,3万张照片,让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为之动容。他就是苏唐诗,一个用镜头讲述故宫故事的普通民警。
从基层民警到故宫摄影师
苏唐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长大后他并没有走上艺术道路,而是成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民警。由于工作繁忙,他甚至因长期劳累导致右耳失聪,不得不离开了一线工作岗位。
2006年,苏唐诗重新拾起了年少时的摄影梦想。他从家乡的黄河故道开始,一步步走向全国各地的古建筑。2014年,他在一次古建筑摄影大赛中获得“年度古建筑摄影师”称号,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拍摄古建筑的决心。
7年,3万张照片
2014年,苏唐诗将镜头对准了故宫。他深知,故宫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古建筑摄影的最高殿堂。
为了拍摄故宫,他先后40多次往返于河南与北京之间。为了捕捉最佳的光影效果,他常常是第一个进故宫,最后一个离开。他熟悉故宫的每一条路、每一道门,甚至记得每个季节花开的时间。
在他的镜头下,故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权象征,而是充满温度和平凡之美的古建筑。他拍摄的《雪之城》中,角楼静静立于水畔,意境悠远;《梦之光》中,阳光透过半开的朱红宫门,照亮画中人的脸庞,让这座“高冷”的建筑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一本让单霁翔动容的摄影集
2019年,苏唐诗从3万多张照片中精选148张,出版了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样书寄给了单霁翔院长。
单霁翔被这些照片深深打动:“我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坛、走向人间的太和殿广场,格局依旧恢弘,却多了些和蔼可亲;看到了曾经深不可测的皇宫庭院里,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妈妈面前撒欢奔跑……”
单霁翔在序言中写道:“故宫之所以称为故宫,便是因为它属于历史,属于人民,属于新中国,属于新时代。它不应藏于深宫,不应站在旧时代的高处,眼神冷漠,俯瞰众生。”
一个普通人的艺术追求
苏唐诗的成功并非偶然。他追求简约的构图、澄净的画面和和谐的色调。为了一个理想的画面,他可以趴在地上等待数小时,甚至被香灰灼伤也浑然不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苏唐诗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追求不分职业,执着与热爱才是最重要的。他用镜头让故宫走下神坛,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