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强军兴军
空军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强军兴军
近日,空军工程大学举办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奖励发放仪式,标志着该校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作为全军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空军工程大学积极响应军委部署,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打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渠道,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注入了新的科技动力。
创新驱动,成果丰硕
在奖励发放仪式上,某科研团队负责人李小刚表示,其团队申报的3项科技成果已全部完成装备化运用,每名成员都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奖励。截至目前,空军工程大学已成功转化2批6项科技成果,累计收益超过650万元。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部队装备发展,也显著提升了新质战斗力。
为确保科技成果高效安全转化,学校搭建了与军内外一流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实施专项创新计划,并投入专项经费扶持青年教员开展自主科研。同时,学校还出台了8项科研项目管理规定,下放科研经费审批权限,持续加大科研绩效发放比例,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空军工程大学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前列。学校与中国融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第三批成果转化委托意向书,预示着更多研究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向装备一线。通过军地协同创新,学校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双向流动,为国防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学校还与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这种军民融合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培养,支撑发展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空军工程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学校通过“院士工程”、“博士工程”和“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目前,学校拥有教授、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700余人,其中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求是”奖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涵盖工、军、理、管、文5个学科门类,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军事运筹学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5个军队重点学科,为学校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前景广阔
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空军工程大学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军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战斗力,为实现科技强军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