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检法诈骗频发,教你识别真假电话!
冒充公检法诈骗频发,教你识别真假电话!
近期,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骗子通过伪造身份信息和办公环境图片,谎称受害人涉嫌犯罪,诱导其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这种诈骗手段不仅给个人带来巨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全稳定。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识别和防范此类诈骗,帮助大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诈骗手法揭秘
冒充公检法诈骗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信任
骗子会冒充通信管理局、卫健委、疾控中心等国家单位与事主进行沟通联系。告知一些涉及事主个人利益的受损的情况,而事主能明确了解。所谓的情况他而本人并没有参与。当事主进行辩解,对方就会很自然的告知事主,是由于身份信息被泄露才造成这样的结果。之后会帮事主转到公安机关进行解决。
第二步:树立权威
当所谓的“公安机关”与事主联系后。“民警”会先了解事主一些基本情况,然后会明确告知事主就是涉及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用突如其来的言语震慑住事主。
第三步:深度洗脑
骗子会不断变换身份,利用不同的道具、话术告知事主存在犯罪行为。让事主相信自己确实涉嫌案件,并且如果想洗罪名必须配合“公检法”机关的调查。
第四步:转账汇款
在事主被控制住后,对方就会要求事主进行转账汇款,将资金转入“公安机关”的“安全账户”或者盗刷事主资金,有的甚至还会要求事主到贷款公司进行贷款或者抵押,之后再将这些资金转给骗子。
如何识别诈骗电话
诈骗电话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
- 要求立即行动:否则会有严重后果。
- 提到医保卡、信用卡或护照“涉案”或“异常”。
- 要求通过ATM机、网上银行或提供验证码进行操作。
- 来电显示为国际号码或奇怪的区号。
真实案例分享
2020年7月,某大学教授李某接到自称是“通讯管理局”的电话,对方说李某名下的手机存在发送大量诈骗短信的情况,要对其手机卡进行强制性停机,李某并未办理对方所说的手机卡,但是因对方说出了其办卡的具体时间、地点,同时报出了其身份证号码以及家庭住址等信息,在李某否认后,对方说有可能是因为个人信息被他人冒用了。并说“通讯管理局”与“公安局”有合作机制,可以把电话直接转接到 “上海市公安局”。电话转接到“公安局”后,接电话的“民警”不但确认李某名下的确有这手机号码,而且他名下某张银行卡涉嫌帮助某犯罪团伙洗钱,对他的“通缉令”也正下发之中。如果想要洗脱罪名就必须配合“警方”工作接受调查,要求李某添加对方QQ好友,配合“警方”进行“远程笔录”。对方通过QQ给李某发送了“警官证”以及“通缉令”等法律文书。同时要求李某将手机设置呼叫转移,并新买一部手机和新卡单线联系;且对此事要绝对保密,不但对家人朋友保密,对当地警察也要保密,因为警察也有涉案,不能走漏消息。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李某连续几天都在配合对方“调查”,告知对方自己的银行账户卡号等基本的信息以及密码。直到反诈中心发现此情况及时劝阻,李某这才恍然大悟。
防范措施
-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 保持冷静:不要被对方的恐吓所迷惑,不要立即行动。
- 主动核实: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相关信息,不要轻信陌生电话。
- 拒绝操作:不要按照电话指示操作ATM机或网上银行。
- 安装反诈软件:如国家反诈中心APP,可以帮助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
维权技巧
- 记录信息:保存来电号码和通话内容。
- 及时止损:如果已经泄露信息,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
- 报警处理:向消费者协会或警方报告诈骗行为。
- 分享经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的经历,提醒他人。
结语
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掌握识别方法,就能有效防范。记住,真正的执法机构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提供密码。遇到可疑电话,应立即挂断并主动联系相关机构核实。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