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高级别循证研究结果发布!
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高级别循证研究结果发布!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团队在权威期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随机、开放、多中心临床试验,对比了散寒化湿颗粒与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在治疗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散寒化湿颗粒在多个关键指标上优于对照组,为中医药在呼吸道病毒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
研究设计与结果
研究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联合全国21家中心共同完成,共纳入400例年龄在18~70岁之间的轻型/中型患者。试验组服用散寒化湿颗粒,对照组服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两组皆连续服药5天,随访至第28天。
研究结果显示,与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相比,散寒化湿颗粒显著缩短轻型/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症状恢复中位时间(6.0天vs 8.0天);显著缩短患者咳嗽、咽痛、乏力消失的中位时间(6.0天vs 8.0天、3.0天vs 5.0天、3.0天vs 5.0天);显著缩短患者体温复常中位时间(23.9小时vs 39.75小时);在用药5天内,服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患者核酸转阴率高于散寒化湿颗粒(65.6% vs 46.4%),抗原转阴的中位时间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也短于散寒化湿颗粒;散寒化湿颗粒组及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散寒化湿颗粒的研制背景
散寒化湿颗粒来自“寒湿疫方”,是仝小林院士在武汉前线根据寒湿疫理论拟定的中医通治方,也是第一个由武汉官方发文推行的协定处方,又被称为“武汉抗疫一号方”。仝小林院士以新冠肺炎初期患者寒湿郁肺、碍脾、束表的证候特征为依据,同时参考武汉当时湿冷的气候以及新冠病毒嗜好低温环境的特性,将武汉新冠疫情从中医角度定性为“寒湿疫”。
散寒化湿颗粒的研制开发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院院长肖伟院士。散寒化湿颗粒是按照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中的3.2类注册要求,结合疫情期间临床实际使用药物的生产工艺研制开发而成。整方既有严谨的中医诊疗理论和中药组方基础,又有大量的临床应用数据。
专家解读与展望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表示,该研究结果充分展示散寒化湿颗粒作为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还具备良好安全性,有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选择,为中医药在呼吸道病毒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这一重大成果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仝小林院士表示:“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新冠提供了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散寒化湿颗粒对新冠不仅有效安全,还在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恢复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我们敢于经受规范循证研究的检验,敢于与国际公认有明确抗病毒靶点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在疾病主战场上‘正面单挑’,源于中医自信和原创优势。”
肖伟院士表示:“散寒化湿颗粒是按照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中的3.2类注册要求,结合疫情期间临床实际使用药物的生产工艺研制开发而成。整方既有严谨的中医诊疗理论和中药组方基础,又有大量的临床应用数据。本项研究结果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医药的潜力与价值。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的胜利,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肯定。希望未来能继续以科技创新推进中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打造中医药高质量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