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牵头大模型软硬件标准立项,推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
中国信通院牵头大模型软硬件标准立项,推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在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ITU-T)第21研究组(SG21)全体会议上牵头的三项人工智能软硬件国际标准成功立项。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近日,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ITU-T)第21研究组(SG21)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全体会议,会议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牵头的三项人工智能软硬件国际标准成功立项。这三项标准分别为“ITU-TF.EDS:面向大模型的边缘侧推理系统能力技术要求”、“ITU-TF.FMCS:大模型训练及推理集群系统能力要求”和“F.LLMO:面向大语言模型算子的要求和评价指标”。此次立项的成功,标志着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的推动,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这三项标准的立项,显然是为了应对当前大模型、强算力和大数据相结合下带来的新挑战。在如此背景下,整个AI产业链正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全面支持大模型及其训练、推理能力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大模型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而如何从芯片、服务器到应用程序实现高效配置,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当前,国内外各大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算法与硬件的协同设计方式,以期通过创新性技术提升算力的利用率。
中国信通院近期推出的人工智能软硬件协同创新与适配验证中心(亦庄)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该中心的目标是面向包括芯片、服务器及开发框架等在内的广泛需求侧与供给侧,提供测试验证并提供一系列服务,比如技术选型和供需对接。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必将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新的契机,助力各自技术发展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
在标准化的推动下,行业内也涌现出了包括Deepseek等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模型通过软硬件系统创新,促进了算力的最大化利用。新技术的融入,不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推动了行业的整体进步。这些标准化的框架和技术要求,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更加智能化、系统化的人工智能应用。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工智能软硬件的发展形势不容小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绘画、AI写作等工具的使用逐步普及,相关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也催生了新的需求。这些新的应用,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与背景,尽管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不断尝试,但如何在产品设计与技术落地之间架起桥梁,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AI绘画方面,如何快速运算、节省时间,提高图像生成的效率,都是当前开发者需要关注的焦点。而对于AI写作工具,其文本生成能力的真实度与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也亟需标准来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分级发布与持续迭代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通过对这些人工智能领域标准的建设,中国信通院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也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南。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创新活动中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软硬件的发展与优化,从而实现一个技术领先、互利共赢的良性产业生态。欢迎相关单位加入AISHPerf人工智能软硬件推进工作组,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