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幽幽青山里,探寻水泥的“绿色”答案!
去幽幽青山里,探寻水泥的“绿色”答案!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实现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摆在众多水泥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本文将带你走进一座大山中的水泥厂,探索水泥的"绿色"答案。
一家水泥工厂数智化升级之路
这是一座年产400万吨的水泥厂,坐落在一座大山坳之中。与传统印象中尘土飞扬的水泥厂不同,这座工厂被各种植被装点得像一座花园。
对于水泥厂来说,开采原料的环节往往是对环境破坏最大的一个环节。而这座水泥厂在还没有开始生产的时候,就开始对环境、生态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水泥厂移植了刺槐、柳树等绿色植物,厂区已然跟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然而,环境问题只是水泥厂开始作业的第一步,新的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在开采过程中,作业人员发现这里的矿藏分布非常不均匀,不同批次的矿石中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很大,这让作业人员一度非常苦恼。
经过不断调研论证,工厂引入了一套智能矿车调度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把开采的原材料根据不同品质进行合理搭配,一下就解决了原材料品质问题,效率比人工调度效率高了10倍以上。
如今,这家水泥厂的数字化又有了新进展。他们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起来一座数字世界里的虚拟矿区,可以呈现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数字化让传统水泥厂变了样,而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也让这家工厂受益匪浅。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让整个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6.8%,产品制造成本下降14.29%,劳动生产率提高30%。
水泥行业点燃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
数智化的应用和绿色低碳技术的落地,让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绿色制造名单中,水泥行业有274家水泥企业入选绿色工厂,水泥的绿色矿山有125家。
今年1月,国家推出了《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推进实施水泥等行业的超低排放。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取得明显进展,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基本完成有组织、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这标志着我国继燃煤电厂、钢铁行业之后,又一传统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水泥企业加快"出海"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水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对其进行规模统计时,水泥的半成品——熟料的产能,是统计水泥实际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国,水泥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水泥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为境外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据世界水泥大会公布的信息,到2023年底为止,中国企业累计在境外已投产项目合计熟料产能5520万吨,水泥产能8117万吨。目前在产的水泥项目中,中资企业全资投资的占比约40%,合资约60%。
世界水泥协会CEO李恩·瑞里表示,中国水泥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超过了全球其他区域专家技术的总人数。中国的水泥技术还有成本优势,可以帮助全球水泥行业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