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87年,广东一位老人看杂志,才知多年没见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87年,广东一位老人看杂志,才知多年没见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S5TQI505566PS8.html

1987年,广东一位母亲通过一本杂志,得知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黄旭华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功臣。这位隐姓埋名30年的科学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展现了非凡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

弃医学船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一个医学世家。家中已有两个哥哥,父亲按族谱秩序给他起名为 “黄绍强”。父母的行医济世之举,在他心中种下了救死扶伤的种子,儿时的他便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延续家族的使命。

然而,他的少年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时期。小学毕业时,七七事变爆发,黄旭华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重庆。在那里,因战乱错过了夏季招生考试的他,幸运地进入了为流亡学生特设的大学选修班。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194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他,在大学期间给自己改名 “旭华”,寓意:祝福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而自己将倾尽一生之力,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作出贡献。

什么能保家卫国,他就学什么!学习之余,他还加入了学校的进步学生社团 “山茶社”。在社团里,他积极组织各类宣传活动,传播进步思想,参与抗议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逐步成长为地下党培养的进步青年。在国民党抓捕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的那段恐怖时期,他不仅两度侥幸躲过了国民党宪兵及特务们的逮捕,还帮助交通大学学生会主席厉良辅逃脱了搜捕。

那时的他或许无法预料,这段地下工作者生涯,成了他一再隐姓埋名,为国 “深潜” 的前奏。

大学毕业后,黄旭华被分配到了华东军管会船舶建设处。

隐姓埋名

1958年,中国的核潜艇研制计划正式启动。随后,由聂荣臻挂帅的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成立,黄旭华被召集到北京,出任副总工程师。

上任的第一天,领导找黄旭华谈话:“小黄,核潜艇是高度保密的国防尖端工程,你踏进了这个门,就要一辈子隐姓埋名守在这里,你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了吗?” 34岁的黄旭华坚定地点了点头,至此他成为了中国核潜艇研制团队中的一员,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此后,他与家人的联系主要通过一个保密的通信渠道,信息传递有限且内容较为含糊。而家人对他的工作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在北京,却不知他在做什么,甚至他的父亲去世,他也没能赶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核潜艇研制工作刚起步时,条件极为艰苦。满怀热忱的研制团队,甚至连核潜艇的具体形态都不清楚。偶然间,黄旭华得到了一只从美国购得的核潜艇玩具模型。打开外壳后,潜艇内部的导弹、指挥舱,甚至核反应堆等都一目了然。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售价低廉的玩具,竟成为中国科技人员破解核潜艇奥秘的关键线索。

类似这样的 “土办法”,黄旭华还有很多。他有一把北京生产的 “前进” 牌算盘,是他岳母在银行工作时用过的。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里,这把算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代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黄旭华笑道。

核潜艇结构复杂,载荷繁多,保证重心准确非常困难。黄旭华让人在船台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所有入艇的物品,小到一点边角料,都要先过秤,以确保每个部分的重量都与他的计算相符。黄旭华幽默地把这种策略称为 “骑驴找马”,即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不懈追求更优方案。

“深潜” 之路

历经无数次试验与改进,黄旭华与研究团队成功攻克核潜艇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在渤海湾下水,标志着核潜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1974年8月1日,该艇被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服役,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大幅增强了海军水下战略威慑力。

1988年初,我国自主研发的核潜艇在南海迎来了极限深潜试验的挑战。这是有风险的 ——20多年前,美国一艘核潜艇在类似试验中沉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然而已经64岁的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毅然决定亲自参与试验。他指出:“我是总设计师,必须对官兵的生命负责。我下去,可以稳定人心,更重要的是能在关键时刻协助采取措施,避免事故扩大。”

在动员大会上,他强调:“我们下去是做试验,不是牺牲,必须带回试验数据。” 黄旭华的决定打破了惯例,成为世界上首位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在他的鼓舞下,参试官兵也坚定了信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试验,核潜艇成功下潜至300米深度并安全上浮。在众人的欢呼中,黄旭华也松了一口气。他见证了自己设计的核潜艇成功完成深潜试验,这一成就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光辉时刻。

真相大白

1985年,《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骑鲸蹈海赖神将》的报道,首次公开提及中国新潜艇的研制,但未直接指明核潜艇。黄旭华意识到保密政策有所放宽,决定趁机回家探望。

1986年11月,黄旭华借出差大亚湾核电站之机,回到广东省海丰县的老家。93岁的母亲带他游览七星岩,回忆童年趣事。离别之际,母亲为他唱起祝福的歌。这短暂的相聚中,母亲并未询问他的工作,黄旭华回忆道:“母亲很有修养,知道不该问,也问不出什么。”

次年,母亲收到黄旭华寄来的一本杂志,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默默奉献。母亲恍然大悟,召集所有子孙,郑重宣布:“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要理解!”

每每想起母亲的这段话,黄旭华都感动不已。得知家人终于理解自己,他心中多年的重担得以放下,感到无比轻松。然而,1995年,102岁母亲不慎摔倒。黄旭华闻讯,立刻放下工作赶回家。见母亲憔悴面容,他泪流满面。母亲见儿,泪光闪烁,露出欣慰笑容。但三小时后,母亲离世。黄旭华悲痛欲绝,后悔未能多陪母亲。

精神永传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黄旭华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的一生,是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写照,是爱国情怀、科学家精神与责任担当的典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