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为啥要删除 3 岁前的记忆?真有不能看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脑为啥要删除 3 岁前的记忆?真有不能看的……
引用
1
来源
1.
http://tt.sina.cn/article_2309405040432500572285.html?cre=tianyi&mod=wpage&loc=1&r=0&rfunc=64&tj=cxvideo_wpage&tr=381&wm=6090
科学上有个说法叫童年失忆症(childhood amnesia),指人类无法记得 2~3 岁前的事。
估计有不少点进来的大朋友,别说 2 岁、3 岁,甚至 4 、5、6 岁发生过啥,都不太记得。
别为失去的记忆而忧伤,因为那些画面并不太美好……
不受控制地拉屎撒尿,还搞自己一身
被巨人一样的爸妈支配,无力反抗只会无能狂嚎
拖着鼻涕到处跑,爬两步就摔个屁股墩
在各种不堪回首中,可能还夹杂着一些不能言说的……嗯……
反正就是一堆现在想起来会原地尬死,或者原地吓死的事情。
但好好的脑子,怎么知道该不该删?它为什么就启动了「一键清除」程序呢?
遗忘过去
或许是大脑为你好
记忆能力,是大脑重要的功能之一,人类至今也没完全研究明白。
幼儿时期那些没记住的经历,可能有很多原因和机制,例如:
- 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也就记不住「我」发生了什么;
- 没有掌握语言,也无法理解意义和时间,单纯的「看见」很难被记住;
- 每天的吃喝拉撒玩过于平淡,没有记住的必要;
前额叶等脑区没有成熟,真的记不住也想不起来;
……
无论是哪一种机制,背后或多或少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遗忘。
遗忘,其实是大脑的厉害之处。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高配置的硬盘,还没出生就已经拥有了极强大的性能。如果以神经元个数来算,14 周时,大脑就达到了人生巅峰。
那时候的你,长这样:
但记忆靠的不是神经元细胞数量,而是神经元之间的链接。
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全世界都是新鲜而未知的,眼睛接收到光,耳朵听到声音,皮肤感受到抚摸……所有的感觉都转化成神经电信号,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记录这些新奇的信息,产生上百万个突触链接。
从婴儿到两三岁的孩子,整天东摸摸,西爬爬,大脑疯狂输入信息,形成了丰富而纷乱的神经网络。
36 周的胎儿、新生儿、3 个月、6 个月、2 岁时,大脑的神经突触网络
研究发现,3 个月的婴儿就能记住一个视觉刺激(例如人脸)长达 24 小时,半岁以后就能记事儿了。
3 岁儿童的大脑皮层约有 10^15 个突触(1 千万亿)。而一个成年人大概只有 10^14~5 x 10^14 个(100 到 500 万亿)。
说明大脑并不是没有记忆机制,而是主动把这些记忆清除了。
冗杂信息太多,电脑会卡顿,脑子也一样。
突触越多并不代表记忆力更好、脑子更聪明,反而因为太乱,调取和记录信息变得低效,信息之间互相争夺感官资源,注意力难以集中。
于是一场刻在基因中的,驱动大脑「降本增效」的突触修剪开始了。
这个过程很像磁盘整理 + 垃圾清理 + 智能迭代升级。大脑留下主要的神经网络,删除大多数杂乱低频的链接,以支持未来的发展。这个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
2 岁、4 岁、6 岁儿童的神经突触网络,很明显,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清晰简单」很多
或许儿时的你,觉得幼儿园初恋是珍贵的记忆,但基因里的祖传密码却告诉大脑,这些垃圾记忆如果不删,这脑子以后就不好使了。
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儿时的记忆也随着成长逐渐消散,剩下一些画面和情感碎片。
有些事情
其实从未被忘记
虽然长大的你我,早已想不起幼儿时期的种种经历,但那些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接受的照顾,其实早已深深融入了身体,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外界各种信号传递到大脑,刺激对应脑区的发育。
家人的笑脸,逗弄的玩具,轻声的呼唤……丰富的刺激对于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它们帮身体训练出了视觉、听觉、运动、语言、空间感知等优秀的系统,让成年的我们,哪怕一个人在外漂泊,也能独立生存,照顾好自己。
不断重复的小事,影响着我们的习惯、偏好。
走路、穿衣、用筷子、上厕所……很多事情是怎么学会的早就忘了,但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这些曾经很难的事通过程序性记忆(内隐记忆)被保留,无意识中身体自动就会行动起来。
最初的乳汁,添加的辅食,婴幼儿时期的味觉、嗅觉偏好会一直持续,传承了家族的饮食选择,深深记住了「家」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和亲人的互动,构建了我们对于「爱」的感受。
肚子一饿,嘴里就能吮吸到温热乳汁;难受哼唧,伸来一双手轻轻抚摸;屁股湿湿臭臭,有人及时擦洗清爽;睡醒发呆,总有熟悉的笑脸和听不懂的话语……
虽然 3 岁前吃喝拉撒这些糟心事现在啥都不记得了,但就是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中,我们与家人开启了人生最初的互动。
如果需求迟迟得不到回应,或总被否认,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别人,可能会带有更多的不信任和警惕,会更独立、依赖自我。
如果在互动中获得了更多安全感和自信,我们会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探索这个世界。
具体的细节可能早已彻底遗忘,但在被照料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关注和回应,让我们记住了被拒绝的痛苦,被呵护的甜蜜。
也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世界,与爱人,与自己相处。
遗忘,是成长必然的代价。
童年很遥远,记忆很模糊,那段时光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真的被大脑彻底删除,永远找不回来了。
但在我们的大脑深处,仍深深印刻着那个孩子的影子。
热门推荐
非洲四国之纳米比亚篇:独具特色的宝藏国家
高情商的表白方式不尴尬:让爱意自然流淌的艺术
冬至包饺子:一场凝聚人心的团队盛宴
春节亲子食育:包饺子大作战!
营养升级!教你包出满分饺子
陆鸿创业故事背后的残疾人就业新趋势
社区家庭模式创新实践:残疾人就业的新路径
春运:从“写完我们回家”到心灵归宿
邓植仪:中国现代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断齑画粥”:范仲淹的苦读岁月与士人精神
范仲淹“断齑画粥”:一个流传千年的励志故事
范仲淹的“断齑画粥”,你也能坚持吗?
李子柒首谈这三年,是复出,也是告别网红时代
秋冬必备!低糖水果棒棒糖DIY秘籍
瑞安妇联推荐:自制健康棒棒糖,让亲子时光更甜蜜
从偶然性到确定性:概率论的发展历程
侧睡会加重肩周炎?告别“肩”熬,这些中医治疗及康复技巧来帮忙
唐代夫妻财产继承的秘密:从法律到社会的多维解读
《民法典》新规下,夫妻一方去世后房产如何处理?
创新教育模式:舰载机着舰控制律实验课程
胡雪岩的社交智慧:正直、宽厚与守信
海带控糖新宠?你吃对了吗?
裙带菜PK海带:谁更营养?
海带与海獭:守护海洋生态的秘密武器
PQQ+NMN+辅酶Q10:抗衰新组合?
红砂碛社区警务团队:用社区民警真“功夫”,做警务改革先锋队
如何对家庭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方案?
失业在家没收入怎么维持生活?
攀枝花羊肉米粉:网红打卡必吃!
打造最适合捕蝇草生长的土壤(如何为捕蝇草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