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之地的西夏,是靠神兵利器,在强敌环绕下延续超过200年?
贫瘠之地的西夏,是靠神兵利器,在强敌环绕下延续超过200年?
西夏国地处西北边角,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了两百多年。即便如此,西夏在与周边强国的战争中,也赢得了许多胜利。
在11世纪到13世纪的东亚,各地英雄纷纷涌现,辽、宋、金三国强大而富有。接着,漠北草原上又出现了强大的蒙元。西夏国地处西北边角,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了两百多年。即便如此,西夏在与周边强国的战争中,也赢得了许多胜利。
在好水川那场战役中,宋朝的数万大军全部被消灭,这给了西夏机会,成功建国。而蒙古经过六次征战,终于消灭了西夏,不过成吉思汗也在征战中去世了。
西夏之所以生命力顽强,有很多原因。其中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西夏军队装备相当精良。那些兵器的先进程度,在那时是领先的,让西夏变得难以被攻克,让其他强国也难以轻易吞并。
图1 西夏地图
在古代战争中,骑兵因为机动灵活、冲击力强大,常常是决定战局的关键力量。而西夏这个地方,就在西北边,出产很多好马。唐朝时候就已经很出名了,有句话说“北方买党项的马,西方抓吐蕃的鹦鹉”,这说明了党项马的名声。《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上也记载说,党项的马不仅数量多,而且卖价都比一般的马贵。
在西夏王陵里发现了一尊石马,它的耳朵竖起来,眼睛瞪得圆圆的,趴在地上,看起来很强壮,随时准备出发。在甘肃武威的一个西夏墓里,还有一幅彩绘木版画,画的是一匹马,伸长脖子,尾巴翘起来,样子像是在奔跑。这幅画跟汉代的“马踏飞燕”挺像的。祁连山北边和河西走廊地区水草好,适合养马,那里是出名的甘青马产地。所以,这些画上的马可能就是甘青马,但也有可能是河曲马或浩门马这样的西北良马。
西夏时期,官牧场和马院负责培育军马,对马的饲养管理非常严格。根据《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如果马匹没有得到好好养育,导致体重减轻,那就会被按照偷盗罪的处罚标准加重一等。官马如果体态瘦弱但脊背未塌,就会受到二十大板的惩罚;如果瘦弱到脊背都塌陷了,就会受到三十大板的惩罚。此外,马院里的马无论是训练过的还是未训练的,包括送给汉人和契丹人的马,一旦生病或者长疮,都必须立刻报告相关部门,马工得赶紧找医生来治疗。
西夏的骑兵特别能打,他们打仗时能迅速集中力量,一起进攻,动不动就能号召十多万人。宋朝的人都得承认,西夏的士兵爬山越岭、穿梭溪涧,他们的马匹比中原的强多了。
图2 宁夏西夏古城遗址出土的铭文铁剑
根据《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文海》《贞观玉镜将》《番汉合时掌中珠》《俄藏黑水城文献》这些西夏文资料,还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笔记和《宋史》等汉文史料,可以看出西夏军队主要使用的是近战冷兵器。这些兵器包括各种类型的刀、枪、剑、棍、叉、斧、钩、锤、戟、金刚杵和月牙铲等。
西夏的兵器生产分为官办和民营两种。官办方面,朝廷设立了铁工院和木工院等机构来制作兵器,每个工匠负责制作特定的兵器,工作分配得很清楚。至于民营的兵器制作,国家会严格监管,并且指定了固定的销售点。
在西夏,制作兵器时特别讲究材料消耗的标准。比如做斩刀、屠刀、斧头这类粗铁器,每用一斤铁就要损耗八两;而制作像火锹、锹头、城叉、马辔衔铁和马镫这样的细铁器,一斤铁得耗减十两。至于刀剑、枪刃这些需要水磨的精细铁器,每斤铁损耗则达到十一两。
图3 手持利剑的西夏武士
西夏人打造冷兵器技术高超,他们很在行金属热处理的两项关键技术——淬火和回火。
淬火,就是给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让它保持一会儿,之后迅速降温。
把淬过火的钢再次加热到比室温高但不超过710℃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让它慢慢冷却,这就是所谓的“回火”。简单来说,就是让钢变得更坚固耐用。
经过淬火和回火处理的兵器性能特别出色,夏人剑就是典型例子。宋朝人认为契丹的鞍、夏国的剑和高丽的秘色都是世间顶级的好东西。
苏东坡特别喜爱“夏人剑”,还请晁补之为此写了一首诗,其中描述剑舞之美:“红妆饮酒花旁照,青萍出鞘堂风起,螺旋翻滚波脊立,白蛟双舞三蛟随,一试剑气夺魂魄,三招戏客变色容”。宋朝的皇帝们也喜欢把“夏人剑”挂在腰间。后来金兵南侵,沛京沦陷,整个京师都沸腾了。王伦趁机走到皇帝面前说“我能平息这场动乱”,宋钦宗立刻解下自己腰间的夏国宝剑送给了他。
图4 苏轼 ,世称苏东坡
西夏人在冶金方面不仅会淬火和回火,还精通冷锻硬化技术。简单来说,冷锻就是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下进行加工,让金属成型。他们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甲胄叫做“瘊子甲”,制作时几乎每个角落都经过锻造,看起来疙疙瘩瘩的。这种甲胄颜色是青黑色的,光滑到可以照出你的倒影,用麝皮摩擦也不会损坏,既柔软又坚韧。而且,即使在五十步开外,强弓射箭也难以穿透它。
在冷锻加工中,金属件的形变量需要严格控制。如果形变量太大,工件会变得脆弱;如果太小,强度又不够。现代工艺一般将形变量保持在70%左右。而《梦溪笔谈》卷十九中提到,古人在制造时,采用的是冷锻法,开始时材料很厚,不经加热直接锻造,最终厚度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形变量达到三分之二,这个数值已经和现代的标准很接近了。
图5 西夏铁鹞子重骑兵形象
西夏打造了一种名为“瘊子甲”的坚硬盔甲,给骑兵穿上后,他们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重甲骑兵部队,叫做“铁林”,宋人称其为“铁鹞子”。这些铁甲骑兵在战场上极为强悍,能够抵御强弓硬箭。西夏军队常常设置虚砦,埋伏兵力包围敌人,铁骑作为先锋,骑着速度快、装备坚固的战马,敌人的刀剑难以伤到他们。他们用钩索连接,即使战死也不会从马上掉下来。战斗时,铁骑首先冲锋破阵,一旦敌阵混乱,就立刻发起冲击。
当敌人在平原上时,他们会让“铁鹞子”骑兵冲锋陷阵。而到了山谷险峻的地方,他们就派出“步跋子”发动突袭。这种战术让宋军吃尽了苦头。敌人先用“铁鹞子”冲击我军,紧接着步兵跟进,射箭精准有力,势不可挡,结果导致我军惨败。
图6 神臂弓 和 箭
西夏在机械和火器方面不如刀剑盔甲那么出色。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重装备。根据记载,他们有用过的武器和工具,比如神臂弓、旋风炮、火蒺藜、对垒、木鹅梯冲、云梯、革洞、背索、锹、勿串、板门和石炮等十多种。
宋朝时期传入的神臂弓,通过脚蹬括机来发射,这种重弩身长3尺5寸,弦长2尺5寸。它的射程能达到百步之远,射力有2石3斗,非常强劲且便于使用,在战斗中很有优势,是一种领先的远程武器。西夏人还用一种叫“三刃箭”的箭配合神臂弓使用,这种木制箭长度只有几寸,箭头设计成3个或4个尖端。
旋风炮是一种小型的杠杆式投石机,用绳索拉动力臂,另一端放着石弹,中间有转轴减少摩擦。每分钟可以发射3到5颗石弹。这种炮体积小,甚至能放在骆驼背上。一个炮队通常有70到80门这样的炮,200多名炮手操作,能攻击到百步以外的城堡,党项人叫它“泼喜”。
图7 独脚旋风炮
火药技术在宋朝时期传到了西夏,他们制造出了像“火蒺藜”这样的热兵器。西夏人还把点燃的火药放进旋风炮里发射。到了1224年,蒙古军队包围了沙州,夜里挖洞想偷偷进城,但守将籍辣思义把火药丢进洞里,炸死了不少蒙古兵,他仍旧坚守着城池。
西夏国虽然国小民穷,却擅长在对外交往和战争中学到别人的先进技术。他们把这些技术与自己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用这些技术武装自己的军队,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增,对外作战时威力无比。他们独特的兵器制造技术,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陈广恩在2002年第一期《宁夏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文章《西夏兵器及其在中国兵器史上的地位》中,探讨了西夏兵器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在2000年6月,苏冠文撰写了《西夏军队装备述论》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