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 | 一年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是匀速的吗?
实证研究 | 一年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是匀速的吗?
近几年,由于高考试卷及答案官方不立即公布,也就减弱了我考后马上做高考题的欲望,网上对高考题的研究热度却依然很高,这也就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试题解析,例如下面这道2024年山东卷地理题目,网上就有不同的解析,但很少有通过实证数据及可视化进行分析的,下面就试着从数据分析及定量研究的角度来论证。
(2024·山东卷)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 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 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 8 月 21 日 00:04。当地时间下午, 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图 2 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 6-7 题。
6.F岛的位置可能是( )
A.12°N,61°W B.12°N,121°W
C.20°N,61°W D.20°N,121°W
7.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 )
A.甲岛 B.乙岛 C.丙岛 D.丁岛
这道题目在计算该地经度时,根据题目中提到“ 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 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 8 月 21 日 00:04',可知,正值该地正午(即地方时12:00),并且太阳高度角为90°,也就是说该地正处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通过时间差与经度差之间的换算关系,可推算该地经度为61°W,这个没有什么疑问,关于直射点纬度,很多解析是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平均移动速度来计算的,认为太阳直射点每一月移动纬度大约8°,8月21日,距直射赤道时间(9月23日前后)相差一个月,直射点纬度就相差8°,所以太阳直射点纬度就是8°N,与题目中12°N接近,就选择A选项了,并没有进一步解释这种差异的原因,这种分析会误导学生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速度是均匀的。实际是否这样呢?下表是二十四节气太阳直射点纬度情况:
节气 | 日期 | 直射点纬度 |
---|---|---|
立春 | 2月4日 | 16°33′S |
雨水 | 2月19日 | 11°28′S |
惊蛰 | 3月6日 | 5°57′S |
春分 | 3月21日 | 0° |
清明 | 4月5日 | 5°57′N |
谷雨 | 4月20日 | 11°28′N |
立夏 | 5月6日 | 16°33′N |
小满 | 5月21日 | 21°38′N |
芒种 | 6月6日 | 23°27′N |
夏至 | 6月22日 | 23°27′N |
小暑 | 7月7日 | 21°38′N |
大暑 | 7月23日 | 16°33′N |
立秋 | 8月8日 | 11°28′N |
处暑 | 8月23日 | 5°57′N |
白露 | 9月8日 | 0° |
秋分 | 9月23日 | 0° |
寒露 | 10月8日 | 5°57′S |
霜降 | 10月23日 | 11°28′S |
立冬 | 11月7日 | 16°33′S |
小雪 | 11月22日 | 21°38′S |
大雪 | 12月7日 | 23°27′S |
冬至 | 12月22日 | 23°27′S |
小寒 | 1月6日 | 21°38′S |
大寒 | 1月20日 | 16°33′S |
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春分前一个月左右(即雨水—春分)或者春分后一月左右(即春分—谷雨)太阳直射点移动了11°28′,而在二至日(冬至和夏至)前一个月及之后一个月,太阳直射点移动了3°17′,同样时间内(一个月)移动的速度之差可达8°11′,可见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变化速度是不均匀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在直射赤道附近(春分和秋分)移动的纬度变化较大,在二至日(冬至和夏至)附近移动的纬度变化最小。为了更直观看出移动变化,可做如下图示,从图像上看,是近似按照正弦曲线变化的,曲线上某点的斜率绝对值大小反映了移动速度的大小。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会简化成下图:
这种示意图会给学生形成一种误导,由于折线上斜率的绝对值大小相等,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速度就成了均匀变化的了。
回到上题,我们如果按照平均计算,是接近8°N,要明确为什么高考题目中的纬度值要略高于8°N,是因为从6月22日至8月21日(近2个月),如果按照每月平均移动8个纬度,那么移动了16个纬度,而实际在夏至日后先是移动缓慢后又逐渐变快,导致实际移动的纬度并没有达到16个纬度,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要比平均计算值偏高。8月21日临近处暑节气,通过上表查询太阳直射点纬度11°28′,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高考题目中正确选项中的数据,是对我们以前错误认知的一种纠偏。
关于小明下午去的岛屿最可能的问题,可以通过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来说明,例如可以利用三点法(日出、正午、日落)画出如下示意图:
下午太阳处在西北,影子朝向东南,所以小明从F岛乘船驶向了东南方向,即驶向丙岛,这样解释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于该地影子朝向及影长的变化情况,还是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例如通过sketchup软件,模拟该地该日太阳视运动及旗杆影子变化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出该地日出方位为东北,正午太阳位于旗杆正顶,下午太阳位于西北方向,日落位于西北。
所以影子这一天的变化是:影子上午朝向西南,并逐渐缩短,到正午时缩短为了一个点,下午影子朝向东南,影长逐渐变长。注意,正午后,影子方向发生了突变,这与我们长时期生活在北温带的人来说,看到的影子变化情况截然不同。例如以北京为例,同样是8月21日,影子的移动方位从西南—正北—西北,方向的变化看起来具有连续性。如下图所示:
再看下面这道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说出你的答案。
2023年1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74°56'S,163°42E)开始建设,2024年2月7日开站。秦岭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据此完成下题。
为期两个月的建站过程中,秦岭站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接近
A.4° B.8.5° C.12.5° D.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