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要聚焦硫化物,确保2027年小批量装车
欧阳明高: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要聚焦硫化物,确保2027年小批量装车
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其发展备受关注。在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比能量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
相比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为固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升级版本,被视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的代表。理想状态下,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等显著优势,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材料体系发展阶段。
欧阳明高认为,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目前众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小批量供应能力,需要重点攻克大规模生产工艺,目前全固态电池的主体电解质逐渐聚焦于硫化物的技术路线,包括丰田、本田等外资车企,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等中国企业。
从行业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来看,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上汽、奇瑞等多家车企计划在2026年、2027年实现量产。
在此次论坛上,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就透露,比亚迪已经开始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并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固态电池的研发困难重重,仍需较长时间的迭代。
按照欧阳明高的判断,当下2025年-2027年,要以200-300Wh/L为目标,攻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打通技术链,三元正极和石墨/低硅负极基本不变,向长寿命大倍率方向发展; 2027年到2030年,要以400Wh/kg和800Wh/L为目标,重点攻关高容量硅碳负极,面向下一代乘用车电池;2030-2035年,则要以500Wh/kg和1000Wh/L为目标,重点攻关锂负极,逐步向符合电解质、高电压高比容量正极发展。
为了赶上固态电池研发进度,欧阳明高认为,除了要建立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外,还要将大语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技术结合,升级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
据他介绍,目前其团队已联合行业三十余家企业,开展了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借助全固态电池AI大模型,可以提供各类专家智能体与智能设计工具,实现材料体系智能匹配、设计参数、智能选优,制备工艺、智能推荐等研发服务,电池研发效率可以提升1-2个数量级,节省研发费用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