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演变、取向与趋势
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演变、取向与趋势
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经历了从重视考试、教学和毕业(升学)到关注招生录取、学习过程及能力发展,再到聚焦学业、素养及质量与标准的演变。这一改革历程体现了从科学化、重智、效率优先到兼顾量化与质性、能力与公平,再到回归真实、关注过程的取向转变。
改革的演变轨迹
1985-2000:重视考试、教学和毕业(升学)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完善。政策重点在于明确考试目的、性质、功能等,逐步淡化会考与升学的直接联系。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密切相关,学校课程多以教学大纲形式进行考核或考查。毕业与升学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部分课程考核成绩也被作为参考。
图2 1985—2000年国家政策文本的社会语义网络
2001-2013:关注招生录取、学习过程及能力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改革重点转向招生录取制度的创新。政策开始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方式。学习过程评价受到重视,评价内容和方法更加多元化,强调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能力发展成为重要关注点,特别是在学科课程要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
2014-2023:聚焦学业、素养及质量与标准
这一阶段直接以教育评价改革为主题的政策显著增加。改革重点包括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完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学业质量标准成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丰富。
图4 2014—2023年国家政策文本的社会语义网络
改革的阶段性取向
初期(科学化、重智、效率优先)
改革初期追求考试制度的科学化,推动传统考试方式向标准化考试转变。评价方法以测验法为主,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评价。效率优先体现在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
中期(兼顾量化与质性、能力与公平)
随着改革深入,评价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质性评价方式得到推广。改革开始兼顾公平,通过制定照顾弱势群体的政策和限制“加分”政策,平衡能力与公平的关系。
后期(回归真实、关注过程)
针对传统标准化考试的局限,改革倡导回归真实情境的评价理念,强调在复杂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真实表现。同时,过程评价的地位得到提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诊断。
改革的发展趋势
评价目的:从选拔人才转向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逐渐从“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转向“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选拔性考试的范围缩小,更多考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评价内容:从知识技能为本转向核心素养为本
评价内容从初期的“双基”目标,到中期的“三维”学科课程目标和综合素质评价,再到后期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学科核心素养和通用核心素养成为评价重点。
评价形式:从偏重结果增值转向过程与结果增值并重
改革尝试通过增值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基于考试结果和其他量化指标的增值评价模型。同时,过程质量增值评价得到重视,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评价手段:从人工操作转向技术赋能
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评价手段的现代化。全时空立体评价、智能化过程监测、数据驱动的综合素质评价等成为改革的新方向。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评价的精准性和便捷性,也为实现五育并举提供了技术支持。
未来展望
中国教育评价改革将以四个“现代化转向”为重要抓手:从保障考试升学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从重视学科知识技能掌握转向五育并举下核心素养发展现代化;从结果效率优先转向公平而有质量的全过程现代化;从局部人工操作转向数字技术支持的全时空现代化。这些转向将为实现中国式教育评价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