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停战,然后呢?
俄乌停战,然后呢?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深刻变革。黄金、粮食、能源和矿产等关键资源的供需格局被重塑,其影响将持续深远。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变化,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黄金:避险逻辑与货币属性再平衡
央行购金潮延续
新兴市场央行购金并非单纯追求收益,而是对冲美元武器化的潜在风险。美国冻结俄外汇储备的先例,迫使其他国家将黄金视为“终极支付手段”,俄罗斯尝试以黄金担保本币结算系统即为例证。2023年全球央行净购金1280吨(中国增持210吨),去美元化与地缘风险支撑需求。上海黄金交易所定价权提升,2024年沪金溢价率稳定在5-8美元,反映亚洲买盘支撑。
图1:央行购金和黄金价格走势 | 资料来源:中金,2024年12月
数字货币的分流争议
比特币VS黄金— MicroStrategy等机构将比特币纳入储备资产,但对央行与养老金等保守资本而言,黄金仍为“无主权风险”核心配置。美国比特币ETF的合规化,表面上分流黄金投资需求,实则暴露加密货币与现行金融监管的深层冲突— 比特币作为“私人货币”的终极形态,可能迫使各国央行加速数字货币(CBDC)研发,间接强化黄金在法币信用重塑期的过渡锚定作用。
价格双重属性
美联储政策转向虽利好黄金,但若降息源于经济衰退而非主动调控,实物需求萎缩(珠宝、工业)可能抵消金融属性的涨幅,形成“策宽松金价却横盘”的矛盾局面。
未来黄金市场将呈现三重悖论性特征
i)越囤积越脆弱:央行集中购金虽强化自身信用,但若全球央行黄金占比突破25%(IMF建议上限为10%),流动性枯竭将加剧市场价格失真,反向削弱其储备功能;
ii)越去主权化越政治化:黄金作为“去中心化”资产,其流动却在美欧制裁工具(如SWIFT黄金交易监控)与中俄结算体系间被政治切割,沦为地缘阵营划分的金融标尺;
iii)越避险越波动:当黄金同时承担对冲通胀、战争风险与法币信任崩溃的多元职能时,不同情境下的主导定价逻辑切换将引发更剧烈的跨市场波动传导。
粮食:黑海博弈下全球粮价新秩序
俄乌冲突对全球粮价的影响已从短期供给冲击,演变为地缘政治博弈、物流重构与气候风险交织的复杂系统。
黑海协议中止冲击链
2023年俄退出黑海粮食外运协议后,乌克兰粮食出口同比锐减60%,全球玉米、小麦价格一度飙升25%-30%。欧盟通过多瑙河临时通道转运乌粮,但运力受限(峰值仅为战前40%)且成本高企,加剧东欧与西欧的贸易矛盾。
图2:全球谷物价格趋势 | 资料来自:WHO 2025年1月
俄罗斯的粮仓扩张
俄借机抢占市场份额,2024年粮食出口4,800万吨(小麦占70%),低价策略(较国际均价低15%)吸引非洲、中东买家,但远东港口运力不足限制增长上限。俄远东港口最大粮食出口能力为1,200万吨/年(海参崴、东方港合计),仅占其总出口量的25%,迫使更多粮食转向高成本的北极航线(运费增加35%)。
供应链转移与通胀压力
南美(巴西、阿根廷)填补出口缺口,亚洲转向高价采购推升多国食品CPI超警戒线(如土耳其18%、印尼7.2%)。
但即使冲突落幕,俄重返黑海协议概率低(双方谈判僵持),乌克兰或通过「多瑙河+铁路」维持年出口2,000万吨,但中长期份额将让渡于俄罗斯与南美。国际粮价波动中枢或将上移。
能源:从“断供危机”到区域分化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博弈已从供需冲击转向市场割裂、技术替代与战略对冲的复杂博弈场,形成区域性定价权争夺与长期转型焦点的双重张力。
天然气过剩隐忧
欧洲通过“溢价锁定”模式(与卡塔尔、美国签订10年以上高价协议)换取供应安全,但这推高了工业用气成本,导致化工、钢铁等能源密集产业向北美、中东转移。欧盟的“临时过剩”实则源于需求萎缩(2024年工业用气量较2021年下降22%),而非供给充裕。即便俄欧重启管道气供应。
北溪事件后的信任崩塌和欧盟“永戒俄气”政策惯性,使企业倾向于支付高溢价维持去俄化。TTF远期曲线陡峭化(近月贴水、远月升水)反映出市场对“政治定价”的长期焦虑。
图3:2024-25 年 TTF 远期价格曲线演变 | 资料来自:ICE,2025年2月
原油制裁博弈深化
俄罗斯通过“无旗油轮 + 模糊原产地”策略维持出口,但保险、船期的不确定性迫使买家接受折价。这种非正式网络削弱了传统海运监管体系,导致 Brent 与 Dubai 原油价差脱离基本面波动。
绿色转型加速
欧盟通过碳关税与绿色氢认证体系,试图将能源主权从管道天然气转向氢能。但对“蓝氢”(依赖天然气制氢 + 碳捕捉)的技术妥协,实质上延长了对化石能源的间接依赖,未来可能陷入“绿氢产能不足,蓝氢锁定气价”的悖论。
矿产:供应链重构与资源争夺战
俄罗斯资源税冲击
欧洲铝溢价表面反映供给短缺,实则暴露区域冶炼产能萎缩(过去十年关停45%产能)与能源结构缺陷— 再生铝占比25%远低于中国(35%),且依赖天然气发电难以支撑电解铝复产。
关键矿产争夺白热化
乌克兰稀土矿(占全球镝储量7%)成为中美欧博弈焦点,非洲锂矿中资控股超70%,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反制效果存疑。
钢铁产业链转移
乌克兰重建年均需150万吨钢材,越南、印尼承接的高炉—转炉钢厂,虽采用最新节能技术,但煤炭依赖度仍超75%。欧盟“碳关税”压力下,东南亚钢厂试图以“绿电配比承诺”换取过渡期豁免,却面临电网改造滞后、绿电成本翻倍的现实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