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疼痛的常见 “元凶”—— 髂腰韧带损伤
腰骶部疼痛的常见 “元凶”—— 髂腰韧带损伤
腰骶部疼痛是很多人常见的困扰,但其原因往往难以确定。其中,髂腰韧带损伤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较为常见的"元凶"。由于其位置特殊,诊断起来颇具挑战性。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髂腰韧带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损伤后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常见问题。
髂腰韧带的解剖与功能
髂腰韧带是人体最强大的韧带之一,呈三角形,是腰方肌下侧以及髂肌上侧的附着处。
在解剖时,从后侧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条韧带,因为它被埋在皮肤、浅层脂肪筋膜、深层肌筋膜、胸腰腱膜以及几寸厚的竖脊肌之下。
在腹腔内,髂腰韧带可以在最后侧找到,是腹腔壁后侧的重要组成。在移除大约30尺的小肠与腹膜后,髂腰韧带可以清楚显示出与骨骼标志以及邻近软组织的连接。
髂腰韧带在稳定骶髂关节中的作用
首先,根据髂腰韧带的解剖位置,当骶髂关节受到的压力增加时,髂腰韧带会随之收紧,加强骶髂关节的稳定,帮助骨盆缓震,并有助于吸收腰椎与腰椎间盘的压力。
此外,髂腰韧带可以限制腰 5 的旋转,同时防止它在骶骨上朝前滑动。
韧带前侧的连结使它对于建立适当的腹腔内压特别重要。
韧带的上侧束附着在胸腰筋膜前层,因此,协助传递连接在胸腰筋膜前层的深层核心肌群所产生的力量。这些肌肉包含了多裂肌、竖腰肌、腹横肌以及内斜肌。
髂腰韧带在稳定第 5 腰椎和骨盆中的作用
髂腰韧带起于腰椎第 4、5 横突,止于髂嵴与髂骨上部前面,相当于腰背筋膜的深层。
而第 4、5 腰椎是人体躯干应力的集中点,腰部伸、屈和侧弯时,髂腰韧带都要受到相应的应力影响。
在脊柱康复治疗中,髂腰韧带主要起着稳定第 5 腰椎和骨盆的关键作用,防止在脊柱康复过程中出现第 5 腰椎滑脱或者骨盆前倾错位等病变。
一旦髂腰韧带受损,就容易导致腰部和骨盆的稳定性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疼痛和不适。
髂腰韧带损伤
致病因素
- 腰部过度屈曲、扭转或侧弯是常见的原因
例如,在进行一些剧烈运动时,如突然的腰部扭转动作,或者在搬运重物时过度弯腰后又突然起身。
因腰 4~5 为应力集中区,此处的髂腰韧带损伤机会相对较多。
- 长期重复的腰部过度使用或不良体位姿势
例如,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坐姿或站姿,以及过度运动、重复性扭曲等,都会使髂腰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出现损伤。
- 某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的骨骼异常
如,脊柱侧弯、骨关节炎等,会导致腰椎和骨盆的不正常运动,从而增加髂腰韧带损伤的风险。
- 腰部周围肌肉的不平衡
例如,腹肌和背肌的力量不平衡,可能会增加髂腰韧带的负荷,导致损伤。
- 体重过重
对于体重过重的人来说,下腰部承受身体上部的全部重量,这使得髂腰韧带需承受更大的负荷来维持关节稳定,长期下来易出现疲劳和损伤。
损伤表现
多数患者后背下腰部疼痛,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
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可向对侧腰部或腹股沟内侧放射;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腰部持续性钝痛,疼痛多于晨起、久坐、久站后出现或加重。
多数患者病变处有明显的压痛,且可能伴有肿胀、皮下淤血等表现。
患者还会出现下腰部发僵的情况,因局部疼痛无法进行腰部活动,如弯腰、转身等。
第5腰椎两侧或一侧深在性疼痛,患者只能指出疼痛部位,指不出明显的痛点。
疼痛检测
髂腰角压痛明显,腰前屈或向健侧屈曲受限。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内侧、大腿内上部及同侧下腹部。
下肢有放射性痛者,按压髂腰角压痛点,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加重。放射痛与患者主诉位置相似。
直腿抬高轻度受限,但无神经根受压症状。
治疗
腰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多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
- 物理治疗
热敷,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按摩,如揉捏、推拿等,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注意力度适中。
康复训练,如腰部的伸展运动、旋转运动等。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减轻疼痛和炎症。
肌肉松弛剂,用于治疗髂腰韧带损伤引起的肌紧张。
- 封闭治疗
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封闭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局部麻醉药等。
- 手术治疗
闭式针刀松解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将针刀插入损伤部位,对粘连的组织进行松解,以恢复韧带的正常功能。
- 中医治疗
- 推拿
通过特定的手法,如揉法、按法、滚法等,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 九针围刺法
这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在损伤部位周围进行针刺,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