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俯卧位通气,解锁“趴着救命”的正确姿势
【特色医疗】俯卧位通气,解锁“趴着救命”的正确姿势
趴着能救命?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对于很多因呼吸困难而需要治疗的重症患者来说,趴着的确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吸入氧气,缓解病情。这种方法叫做俯卧位通气,通过让病人趴着来改善呼吸功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及其他一些呼吸衰竭的患者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钟鸣团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探索,取得丰硕的成果。
为什么趴着能救命?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是通过让病人趴着,改变重力对肺部的影响。趴着后,病人背脊的肺部得到了释放,通气效果明显提高。而即便腹部受到了一定的压迫,由于这部分肺部本身比较健康,影响相对较小。通过这种方式,肺部的通气变得更均匀,氧气交换也变得更加顺畅。此外,趴着还能帮助肺泡重新打开,减少肺部的积水和感染,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一些因为呼吸机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肺部损伤,趴着还能有效减少这类伤害。
研究证明趴着效果好
医生通常通过检查病人血液中的氧气含量(血气分析)来判断治疗效果。如果氧气水平在俯卧位治疗后提高了20%以上,说明病人对这种治疗反应良好(约60%~80%的患者短时间内会有氧气改善)。而且,趴着还能帮助病人减少肺部的废气(如二氧化碳),让病人的呼吸更加顺畅。医生还会通过肺部CT扫描来检查肺部是否已经得到复张和恢复情况。
钟鸣团队通过EIT新技术,在床旁实时观察病人俯卧位时肺部通气和血流的变化,发现病人在刚趴下的几个小时内,肺部的通气状况就有了明显改善,背部的肺部通气更为充分,这样一来,氧气供应得到大大提升。随着时间的延长,背部的血流也在逐渐增加,氧气供应得到持续改善。这项研究为应用俯卧位通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俯卧位通气虽然非常有效,但在实施时需要非常小心。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操作步骤。比如,确保病人翻身时不会拉扯到气管导管和其他重要管道,避免发生意外。通常来说,病人趴着的时间大约在12~16小时之间,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治疗反应来调整具体时间。医生停止俯卧位治疗的标准包括:如果氧气水平没有改善或者病人出现严重的心脏问题、血压不稳定等情况,就会考虑停止治疗。
清醒俯卧位: 不插管也能救命
除了传统的机械通气俯卧位,近年来,清醒俯卧位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方法,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机械通气不同,清醒俯卧位是指那些没有插管的患者能够通过主动配合,借助俯卧位改善氧气的供应。
研究表明,及时采取清醒俯卧位治疗,可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并且大大降低插管率。每日累计时长建议≥12小时,分次进行,每次俯卧位持续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性和氧合改善情况进行调整,通常为24小时;仰卧位间歇期建议12小时,再改为俯卧位,每日可分2~4次完成总时长目标。COVID-19相关呼吸衰竭患者长程俯卧位(>12小时/天)可显著降低插管率和病死率;普通肺部疾病患者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一般至少6小时/天;受性差者可缩短单次时长(如30分钟),逐步延长。钟鸣团队发现,不同呼吸支持方式的患者在清醒俯卧位中,肺部的通气效果有所不同。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医生能更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让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综合治疗策略与并发症预防
俯卧位治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与其他治疗手段一同使用。比如,合理的呼吸支持、液体管理、营养支持等,都是帮助病人恢复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样至关重要。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长期躺卧引起的皮肤损伤)、面部水肿(因趴着造成面部肿胀)等,医护人员会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使用专门的垫子、定期检查病人的皮肤、确保管道固定等。同时,还要防止深静脉血栓、肺炎等问题的出现。
俯卧位通气已经成为重症治疗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通过改变体位,让肺部得到更好的通气,改善氧气供应,俯卧位为许多重症病人带来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