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色彩:古典诗词中的颜色运用艺术
诗词里的色彩:古典诗词中的颜色运用艺术
诗画同源,诗画一体。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诗画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杜甫的诗被评价为"以画法为诗法",苏轼更是盛赞王维的诗画艺术,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诗画交融的关系在古典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景物描写方面,许多诗句都因精妙的着色而备受后人推崇。
既然诗画同源,诗境也必与画境相同,会有色彩的构思、色彩的布局和色彩的呈现。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诗人们师法造化,竞相在景物设色上用力,殚精竭虑,努力提升、强化诗歌的视觉效果。
历数前人的创作实绩,不乏精心调动各种色彩来装饰审美空间的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意象生动鲜明、色彩斑瓓、变幻无穷、美轮美奂,在诗境设色这个独特的艺术领域里展现了不俗的才情。
提到诗中的颜色,北宋诗人潘阆的《九华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中写道:"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白与蓝都属于冷色调,白是本色,基本色,十分纯粹;深蓝也是一种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色彩,两种颜色融于一体,对比鲜明,一个"泼"字,不仅突出了不同颜色瞬间化合、形成巨大裂变后对人的视觉构成的刺激,也使静态的颜色有了变幻无穷的动感,提升了读者对色彩的审美关注。
自然景色的动态描述基于诗人对外部景物极细微的观察,诗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精妙。像杨巨源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和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每每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它们特别体现了诗人对由冬入春这一重要的季节转换期自然界色彩渐变的敏感。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反映了女性诗人捕捉自然界的色彩变化有极为细腻的感觉,也因融入了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叹而让人深受触动。
在自然颜色中,红色最鲜艳,浓墨重彩,如火一般热烈,构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只有在诗人情绪极度亢奋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唤来这种烈性而不易驾驭的颜色。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千古流传,多半是因为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里惹火的色泽、跃跃欲试的情绪,为此深受感染、感奋不已。
作为设色的大师,毛泽东的诗词中也展现了非凡的色彩调度能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极目远眺,景物的收纳与设色显示出非凡的气魄。不过要论他在诗词作品中对色彩的调度,最让当事人得意、也为后来者称道的大约莫过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大气磅礴、气象恢弘,其意境真的十分壮美。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滴血的残阳竟将深蓝的天幕濡染成一片绚丽的殷红!诗人当然明白,前头还有蜂拥而至的强敌、无法回避的鏖战和吉凶未卜的长途,但面对这血色的黄昏和夕阳下一列列峥嵘突兀的群山,自然雄奇,胸宇间陡增了无限的勇气与信心:即使是雄关漫道,战云密布,也只作闲庭信步。
韩愈的《晚春》与《早春》相对,也是设色艺术中的佳品,"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赋予草木感性的生命,善妒能争,各个施展出自身拥有的诸般本事,充满了浪漫气息。
晚春里这道色彩的盛宴,是自然界对人类最丰厚的馈赠。闭目冥想,觉得与记忆中的江南晚春确有高度的重合。
论设色,山水诗人徜徉林泉,终年与风月为伴,观者有心,是当之无愧的高手。身居江湖,远离俗务,餐风饮露,弋钓山泽,游心寂寞,平静的心态中少有让其萦怀的波澜,诗人为意境设色时也往往选择了平淡,这样的审美取向自然与浪漫派钟情浓烈大异其趣。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色调既淡且冷,意兴聊赖、哀乐无痕,读者几乎捉摸不到诗人心绪最细微的律动。但平淡中含着隽永,也一样让人有许多回味。
论设色,宋代诗人确也多有独特的创获,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景色如此热闹,不去西湖,别处哪能见到?杨万里对荷花这番描述,也让人对周敦颐的《爱莲说》产生了疑问,荷花其实也很热烈、很随和、极可亲近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理学家的诗写得有点乏味,但论设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也堪称极度的繁盛。
容我直言,宋代诗人苏舜卿虽然被指在宋初诗坛有一席之地,读其诗集,好诗其实并不多。不过"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两联诗,状写吴中风物,却深得我心,这也是多年作客他乡,梦里常有的颜色。
鲈鱼纯白、柑桔金黄,一闭眼,满目都是家乡的丰饶、自然的厚赐,苏诗激起了人们对美食、对乡情的眷念。我想,苏舜卿之"暴得虚名",也许正得益于他诗集中有关吴中景物的精细描摹。罢官确属不幸,却在诗歌创作上有了别样的回报。
现在回过头来说前面提到的杜甫。关注诗词天地,后台回复【辛弃疾】,查看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每一首都是千古绝唱,值得一读再读!
讲到他的诗景设色,我很自然地想到《春夜喜雨》中结尾四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黑与明的对比,是一道抓人的光影;"红湿"更显匠心,写出了受朝霞濡染、经雨的枝叶水光里折射朝日的独特情景,这色彩斑驳陆离,让人不胜留恋。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有家难回、报国无门是杜甫《秋兴》的基调,诗人情绪激愤,《秋兴》也平添了撄人心脾的绝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玉露凋伤的枫树皴红了整个画卷,江流、峡谷、连绵的群山在浓烈的底色中逐一铺展;相信被黄花催下的泪水里一定会有家乡的风景,秋色宜人、欲归不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情里含着暮年杜甫无穷的悲凉。
七律一首,以画法为诗法的大师只是略试身手,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