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突出"六化"模式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
陇西:突出"六化"模式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
近年来,甘肃省陇西县将中药材种业作为"产业之首"和"振兴之源",通过突出"六化"模式,即品种优良化、方式创新化、技术标准化、过程可溯化、种源道地化和加工规范化,推动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好种育好苗,好苗种好药"。近年来,陇西县把中药材种业作为"产业之首"、"振兴之源"来抓,突出"六化",因地制宜推广种植道地优势药材品种,建设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应用为一体的高标准育种示范基地。2024年,陇西县在17个乡镇建成种子种苗繁育核心示范基地9600多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面积达到6.19万亩(其中: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
突出品种的优良化
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存在的种质退化、质量低劣、市场混乱等问题,将新品种的培育放在首位,加大对道地中药材良种选育、提纯复壮、道地药材种质创新等评价研究,大力引进陇芪1号、陇芪2号、陇芪3号以及县中医药研究院采用"集团选育"方式提纯复壮出的陇西黄芪优选4-6号等品种。通过全面推广"三分田"工程,实现了优良品种的成果转化,良种普及率达到了60%以上。
突出方式的创新化
育苗环节摒弃以往麦草覆盖方式,全部采用全膜覆砂穴播育苗技术。覆膜穴孔育苗是一种在地膜上开穴孔、在穴孔裸露的土地上播种的育苗方式,能有效改善干旱情况,集纳雨水、抑制蒸腾,改善种子及根部土壤的水分环境,既能达到保墒、保肥的目的,又能促进地表温度回升,提前移栽时间,减少放苗,同时降低除草用功,确保亩产量提高30%以上。
突出技术的标准化
在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方面,技术人员长期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总结归纳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方法和模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补充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并全面掌握土壤有效成分,大量使用有机化肥农药,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重点解决了土壤板结、施肥不当和生物菌失调等问题。
突出过程的可溯化
为保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依托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和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平台,县中医药研究院将制种、种植企业(合作社)纳入被监管主体,依靠专人挂靠企业的形式,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从选地、整地、农业投入品施用、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和分级挑选等全过程的质量责任可追溯链条,为市场提供具有资质的品牌种子,实现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
突出种源的道地化
为创响道地药材品牌,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通过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质量优的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切实提升了道地药材种苗繁育技术、提高了道地药材供种供苗能力。
突出加工的规范化
投资642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200㎡的陇西县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可进行种子加工、分级和规范包装。特别是规模化制种,将黄芪、黄芩、甘草等种子与植物生长微量元素、杀菌(虫)剂等通过精选、制丸、着色、筛选、干燥等流程,加工成为标准化、丸粒化、包衣化种子,能有效提高种子均匀度、饱满度、发芽率。加工后的种子净度达到99%以上、发芽率达到95%以上,由于发芽率的提高,每亩用种量减少40%以上,老百姓实际生产成本下降20%。